第391章 奖励:052D型号,海洋街溜子!
信息高速公路的项目算是定下来了,四十亿美元的巨额投入,在这个物质尚不丰裕的七十年代末,不啻于一颗重磅炸弹,在四九城的上空轰然炸响。
这消息,就像长了翅膀的鸽子,扑棱棱地飞遍了各个角落。
虽然官方尚未正式公布,但那些鼻子比狗还灵敏的各路神仙,早已嗅到了不寻常的气息。
一时间,整个四九城都有些暗流涌动。
特别是那些跟计算机、信息、通讯沾点边的单位,更是如同闻到血腥味的鲨鱼,纷纷竖起了耳朵,伸长了脖子,削尖了脑袋想要打探点内幕消息。
谁都知道,这不仅仅是一块肥得流油的肉,更是一份能载入史册的大功绩,一顶闪闪发光的乌纱帽。
“白总工,最近可真是双喜临门啊!”电话那头,传来一道爽朗又带着几分小心翼翼的声音。
白杨一听,便知道是军方装备部的老熟人,李副部长。
这位李副部长,因为之前战斗机项目的大获成功,对白杨简直是佩服得五体投地,连带着称呼都透着一股子亲近。
白杨嘴角勾起一抹淡笑,声音依旧沉稳:“李副部长客气了,什么双喜临门,我这儿还是老样子,忙得脚不沾地。”
“哎,白总工您就别谦虚了!”李副部长哈哈一笑,语气却越发热络:“‘曙光一号’的事迹,我们可是听说了,真是大快人心,为国争光啊!听说,后续还有个大动作?跟这个……呃,信息网络有关?”
这老李,消息倒是灵通。
白杨心中了然,面上却不动声色:“李副部长,您这消息可比我们内部传得还快。目前都还只是初步论证阶段,八字还没一撇呢。”
他这话半真半假,论证确实还在进行,但大方向已定。
李副部长干笑两声:“白总工,您是知道的,我们军方对这信息化的东西,那可是望眼欲穿啊!”
“如果,我是说如果,这个项目真能落实,我们军方希望能第一时间接入,对于提升指挥效率,那可是……嘿嘿,您懂的。”
白杨嗯了一声,语气不变:“军方的需求,国家肯定会优先考虑。不过具体怎么实施,还得等上面的统一部署。您也知道,这种大项目,不是我一个人能说了算的。”
“明白,明白!我们就是先跟白总工您通个气,表达一下我们的迫切愿望。”李副部长连忙说道,生怕白杨误会。
他清楚白杨的能量,这位年轻的总工程师,看着不显山不露水,但说出来的话,分量极重。
挂了军方的电话,没过多久,哈工大那边,白杨当年的导师,一位在计算机领域同样德高望重的老教授也打来了电话。
嘘寒问暖一番后,话锋也巧妙地转到了“信息高速公路”上。
“白杨啊,听说你小子又鼓捣出个大名堂?”老教授的声音带着欣慰和一丝不易察觉的探寻,“四十亿美金,乖乖,这手笔可真不小。学校这边,也想看看能不能参与进来,为国家出点力,也让学生们多接触接触前沿科技。”
对于自己的恩师,白杨自然更多了几分坦诚:“老师,项目确实有这么个意向,但具体方案还在细化。高校作为科研人才培养的摇篮,肯定会是重要的参与方。您放心,一旦有明确的规划,我会第一时间向您汇报。”
“好好好,有你这句话,我就放心了。”老教授满意地笑了。
应付完一波又一波或明或暗的打探,白杨揉了揉眉心。
这还只是个开始,等项目正式启动,恐怕门槛都要被踏破了。
而在中科院计算技术研究所内部,气氛则完全不同。
那些朝夕相处的科研人员们,对自家这位年轻得过分的总工程师,早已从最初的审视、怀疑,转变为如今的深深敬佩,甚至是带着几分盲目的崇拜。
“听说了吗?那个四十亿美金的‘信息高速公路’计划,是白总工一手提议,并且在祁部长面前力主促成的!”茶水间里,几个年轻研究员压低了声音,语气中满是惊叹和与有荣焉。
“我的天!四十亿美金啊!白总工这也太……太牛了吧!”一个戴着黑框眼镜,头发有些凌乱的青年咂舌道,“我原以为‘曙光一号’已经是咱们所的巅峰了,没想到白总工还能搞出这么大的阵仗!”
“可不是嘛!你们是没看见,那天祁领导和专家组来评估‘曙光一号’,那些平时眼高于顶的老专家,一个个对白总工客气得不行,说话都带着敬语。”
“嘿,那是自然!‘曙光一号’的核心架构和许多关键技术难题,不都是白总工亲自指导攻克的吗?没有白总工,哪有‘曙光一号’的今天!”
“现在想想,白总工真是深藏不露啊!平时看着温温和和的,没想到一出手就是惊天动地的大手笔。这‘信息高速公路’要是真建成了,咱们国家在计算机和信息领域,可就真的要领先世界了!”
“领先世界不敢说,但至少能追上发达国家的脚步,不再受制于人!”
这些科研人员,大多是国内顶尖学府毕业的高材生,平日里心高气傲,能让他们心服口服的人不多。
但白杨,用一次又一次的实际成果,彻底征服了他们。
他们比外界更清楚“曙光一号”的意义,也更能理解“信息高速公路”计划的宏伟蓝图。
而这一切的起点,都源于他们那位年轻的总工程师。
这与之前军方战斗机心脏病项目的感觉又有所不同。
那个项目,虽然同样意义重大,但因为涉及军工,保密级别极高,大多数人只是在外围参与,核心内容知之甚少,更遑论公开讨论。
项目完成后,巨大的成就感也只能深埋心底,无法与人分享。
而“信息高速公路”则不一样。这项目,虽然核心技术同样尖端,但其应用前景,却带着浓厚的“半民用”色彩。
计算机,网络,这些在当时普通人听来如同天方夜谭的名词,在这些科研人员眼中,却是代表着未来的高科技。
他们深知,一旦这条路铺开,受益的将不仅仅是国防和科研,更将深刻改变整个社会的运作方式。
这种参与建设未来的使命感,让他们热血沸腾。
此刻,白杨正坐在自己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面前摊放着一份厚厚的文件夹,封面赫然写着《关于“曙光”系列计算机小型化及国家骨干光纤网络建设初步方案》。
这是计算所那边连夜赶制出来的,由周培明亲自送来。
白杨看得非常仔细,时不时用红蓝铅笔在上面圈点勾画。
方案主要围绕两个核心问题展开:
第一,计算机小型化。这是第四代计算机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白杨从一开始就反复强调的重点。
只有将计算机从庞大、昂贵、需要专门机房的“巨无霸”,向更小型、更易用、成本更可控的方向发展,才能真正实现大规模普及。
如果还像第三代计算机那样,动辄占据一整个房间,光是建设和维护成本就能吓退一大批潜在用户,那“信息高速公路”也只能是少数特权单位的玩具。
方案中提到了几种小型化的技术路径,包括更高集成度的芯片研发、模块化设计、更高效的散热系统等等。
周培明他们显然是下了大功夫的,思路清晰,但也指出了目前面临的技术瓶颈和预计的研发周期。
第二个关键点,则是网络的搭建,特别是作为信息传输大动脉的光纤技术。
目前国内虽然已经开始了光纤的初步研究,但无论是传输速率、信号衰减控制,还是生产工艺和成本,都远远达不到大规模建设“信息高速公路”的要求。
现有的同轴电缆等传统介质,在带宽和抗干扰能力上,根本无法承载未来的海量数据传输需求。
光纤的研究,必须加速,必须突破!
白杨看完了文件,指尖轻轻叩击着桌面,陷入了沉思。
这两个问题,确实是项目的关键所在,也是绕不过去的坎。
他拿起铅笔,在文件末尾的批示栏上写道:
“计算机小型化方向正确,应作为‘曙光’系列后续研发的重中之重。可考虑成立专项攻关小组,集中优势力量,力争在两年内取得突破性进展。技术路线上,可借鉴国际主流趋势,但核心元器件必须立足自主可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