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 作品
第115章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的栖居》(第3页)
诗歌最后一行标注的创作地点"粤北韶城沙湖畔",构成了意味深长的地理注脚。这个具体到湖畔的精确坐标,与诗中扞卫的语言本土性形成互文,暗示着方言与地方经验的不可分割。正如加斯东·巴什拉在《空间的诗学》中所言,每个记忆都有其对应的空间锚点,而树科的粤语正是连接他与沙湖畔的存在纽带。当全球化浪潮试图将所有人连根拔起时,这种根植于方言与地域的写作,成为了对抗普遍主义暴力的诗意方式。
回望整首诗作,树科以近乎直白的方言倾诉,构筑了当代文化场域中一个发人深省的悖论:越是坚持用母语表达最个人的情感,就越是被迫卷入公共领域的权力话语争夺。这种困境恰恰印证了哈贝马斯"系统对生活世界殖民"的论断——即便最私密的语言选择,也难以逃脱被政治化解读的命运。而诗歌的价值,或许正在于它勇敢展示了这种困境,并通过方言本身的坚韧存在,证明了个体在标准化浪潮中保持差异性的可能。
《我噈喺想讲白话》这首短诗,就像沙湖畔的一株方言植物,以其倔强的生长姿态,证明了多元语言生态的必要。在语言趋同化愈演愈烈的时代,它提醒我们:真正的文化民主,不在于所有人都说同样的话,而在于每个人都能用自己的方式,说出心底最真实的句子。正如诗人所愿,或许我们真该"以己之心度人",理解那些执着于方言书写者背后的存在焦虑与文化乡愁。因为保卫语言多样性,最终是为了保卫人类表达可能性的广阔光谱,让每种情感都能找到其最贴切的语言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