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9章 媒体的聚焦·《人民日报》的专访(第2页)
“这就像翻译外文诗,”苏怀瑾笑了,想起陆则衍帮她翻译演讲稿时说的“既要保原意,也要顺语境”,“你不能把‘床前明月光’直接译成‘床前有月光’,那丢了意境;但也不能因为难译就不译,不然外国人永远不懂唐诗的好。我们和哈佛合作研究山楂荷叶茶,不是用‘单一成分’否定‘复方协同’,是用他们能理解的‘黄酮类物质抑制a-葡萄糖苷酶’,解释中医‘山楂化积’的道理——这是翻译,不是阉割。”
她翻开抽屉,拿出份《当归炮制规范》,里面夹着祖父手写的笔记:“酒蒸当归,色如琥珀为度”,旁边贴着陆则衍附的检测报告:“琥珀色当归,阿魏酸含量较浅棕色者高22%”。“你看,祖父的‘色如琥珀’是经验,检测仪的‘22%’是验证,两者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中医智慧’——既没丢了老手艺,又让年轻人看得懂、学得会。”
陈老师的目光落在“未来规划”的问题上:“国际化除了合作研究,还有更具体的打算吗?”
“打算搞‘中医文化体验营’。”苏怀瑾指着墙上的研学班照片——孩子们在药圃里种紫苏,手里举着刚采的叶片比对图谱。“下个月会有批英国中学生来,我们不教他们‘阴阳五行’,就带他们种薄荷、做香囊、认舌苔。比如让他们看‘痰湿体质’的舌象——苔白腻像没擦净的牛奶,再对比自己的舌头,自然就懂‘哦,原来身体状态能从舌头看出来’。”
她想起林晚秋准备的“体质奶茶图”,忍不住笑了:“外国孩子懂奶茶,我们就说‘痰湿体质像没搅匀的奶茶,黏糊糊’;他们喜欢露营,就教‘紫苏叶能防蚊虫,相当于天然驱蚊液’。把中医变成能摸、能尝、能体验的生活学问,比讲理论管用。”
采访接近尾声时,陈老师合上笔记本,忽然问:“最后一个问题——给年轻的中医从业者一句建议吧,毕竟这条路不好走,要守传统,还要学现代。”
苏怀瑾看向窗外,仁济堂的牌匾在阳光下泛着温润的光,那是祖父年轻时亲手翻新的。她想起祖父推碾轮时说的“碾药要稳,换药要活”,也想起陆则衍在实验室说的“数据要准,思路要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