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 作品

第339章 媒体的聚焦·《人民日报》的专访

仁济堂诊室的窗台上,新换的薄荷正冒着嫩芽,叶片上的晨露被阳光照得透亮。苏怀瑾刚整理好哈佛合作项目的初步方案,前台就送来个牛皮纸信封:“苏医生,《人民日报》的专访提纲到了,记者半小时后到。”

信封里的提纲印着工整的宋体字,标题已经拟好——《让岐黄之术说世界语——记中西医结合创新者苏怀瑾》。记者是健康版的资深编辑陈老师,据说提问向来“直抵核心,不绕弯子”。苏怀瑾指尖划过提纲上的问题,目光在第一个问题上停住:“有人说‘中医国际化就是西医化,是用西医的标准阉割中医的特色’,你怎么看这种观点?”

诊室门被推开时,陈老师正举着相机拍药柜——“当归”“黄芪”“陈皮”的抽屉标签在晨光里泛着木色,她笑着说:“这些标签比写字楼的logo有味道,中医的根就藏在这些细节里。”

两人在靠窗的木桌旁坐下,桌上并排放着两样东西:祖父传下来的铜药碾,木柄红绳系得整齐;旁边是陆则衍团队常用的电子检测仪,屏幕还亮着,显示着红景天苷的检测数据。陈老师的目光在两者间转了圈,打开了录音笔:“就从这两样东西开始吧——您觉得它们是对立的吗?”

“正好相反,它们是伙伴。”苏怀瑾拿起铜药碾,指尖抚过碾槽里残留的当归粉末,“这药碾有三百年了,我太爷爷用它碾过救荒的草药,祖父用它碾过调理脾胃的药方,现在我用它碾改良的红景天。它遵循的是中医的‘古法’——比如当归要‘酒蒸’,蒸的时候得用黄酒,蒸足三个时辰,这样活血作用才强。这是老祖宗传的智慧,丢了就没了中医的魂。”

她又指向检测仪,屏幕上的色谱图里,酒蒸当归的阿魏酸峰值比生当归高出近三成。“但古法好不好,得有依据。这台检测仪能测出酒蒸后的当归有效成分提升多少,毒性物质降低多少——这是西医的方法,用数据说话。两者目标一致,都是让药材更好地治病,谈不上谁阉割谁。”

陈老师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笔尖停顿:“可有人觉得,用西医的检测标准框定中医,本身就是‘削足适履’。比如用成分检测衡量中药复方,会不会丢了‘君臣佐使’的精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