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8章 回国后的热潮·国际患者的预约
苏怀瑾推开健康管理中心大门时,晨间的阳光正斜斜地照在前台的绿萝上,叶尖的露珠亮得像碎钻。刚放下行李箱,就听见国际部传来此起彼伏的键盘声,夹杂着客服专员小周压低的中英文切换声:“……对,我们有中英文双语诊室……舌苔照片可以通过小程序上传,要自然光拍摄,别开闪光灯……”
“苏医生!”小周抬头看见她,眼睛亮得像刚充完电,手里举着个平板电脑,屏幕上的邮件提示还在不断弹出,“您可算回来了!国际部的预约系统从昨天凌晨就没停过,现在已经排到下个月了。”
苏怀瑾走过去,平板电脑屏幕上的预约列表密密麻麻:洛杉矶的李女士发来了女儿的过敏性紫癜病历,附件里有激素治疗前后的对比照片,红斑从密密麻麻到零星几点,却在停药后又冒出来,邮件末尾写“听说中药能调理体质,不想让孩子一直吃激素”;伦敦的小张附了张痤疮照片,下颌的红肿痘痘清晰可见,说“每天吃炸鱼薯条,晨起口苦得厉害,查了中医说‘湿热’,想试试祛湿茶”;悉尼的王先生则详细记录了血压波动时间,“早上起来150\/90,吃西药后降到130,但头晕得没法开车”。
最特别的是封来自西雅图的邮件,发件人是位叫艾米的美国妈妈。附件里除了女儿的过敏性紫癜病历——西医诊断写着“激素依赖,减量即复发”,还有张清晰的舌象照片:舌质偏红,苔薄黄,舌尖有几个小红点。
“我在youtube上看到你给路透社记者贴耳穴的视频,”艾米的邮件用英文写就,词句带着认真的斟酌,“我女儿每次用激素,都会失眠、脾气变差。你说中医调理是‘让身体自己找回平衡’,这正是我想要的——不是强行压制症状,是让她能像正常孩子一样睡觉、画画。”邮件末尾特意加了句:“照片是今早拍的,她问‘中国医生能从舌头看出我喜欢草莓吗’,希望没有打扰。”
苏怀瑾看着照片里女孩舌尖的小红点,像沾了点草莓汁,忍不住笑了。指尖划过屏幕,想起在日内瓦论坛上说的“调理要像生活本身一样自然”,现在这些邮件,就是最实在的回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