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元世祖改制立制(第2页)
元朝的疆域实在太大了,东起朝鲜半岛,西到地中海,南抵南海,北达西伯利亚。这么大的地方,光靠中书省肯定管不过来。
至元十年(1273年),忽必烈在攻打襄阳时,突然想到一个主意:"让中书省派几个人,到地方上临时办公,管管粮草、军队,打完仗就回来。"这就是"行中书省"的由来,说白了就是"中书省的临时办事处"。
可没想到,这临时机构用着用着就成了常设机构。因为地方上的事太复杂了,税收、诉讼、救灾,哪一样都得有人管。于是,忽必烈干脆把全国分成十个行省:岭北、辽阳、河南江北、陕西、四川、甘肃、云南、江浙、江西、湖广。每个行省设平章政事二员(从一品),左、右丞各一员(正二品),相当于"地方版的中书省"。
行省的权力大得吓人,既有行政权,又有军权,还有司法权。有个叫张雄飞的汉人官员上奏:"行省权力太大,万一造反怎么办?"忽必烈却不担心,因为他留了一手:行省的官员互不统属,平章政事和左、右丞互相牵制;军队的调兵权还在中央的枢密院手里;最重要的是,行省的财政收入大部分要上交中央,想造反都没钱买粮草。
这种制度,后来被明朝、清朝继承,一直用到今天的"省"(虽然名称和职能有变化,但本质上是行省制的延续)。有个西方历史学家说:"元朝的行省,就像给大帝国安上了轮子,既能跑起来,又不会散架。"
元朝最让人佩服的,除了行省制,就是驿站制度——蒙古人叫"站赤"(蒙古语,意为驿站)。
忽必烈刚上台,就下了道圣旨:"自大都起,每隔五十里设一个站赤,给驿站配好马、好车、好酒菜,谁要是敢耽误公文传递,斩!"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这些站赤有多厉害?咱们举个例子:从大都到云南,全程五千多里,驿站的快马(叫"急递铺马")只要十天就能跑到,平均每天跑五百多里。要是送紧急军情,白天插红旗,晚上挂灯笼,驿站的人看到了就赶紧换马,连吃饭都在马背上啃干粮。 马可·波罗在游记里写:"我从大都到杭州,走了二十天,每天都能在驿站吃到热饭,住上干净的房间。有一次我的马病了,驿站的人马上给我换了一匹,比我自己的马还壮。"
站赤不光是传递公文,还管接待官员、运送粮草。每个驿站都有"提领"(负责人),下面有马夫、厨子、兽医,大的驿站还有仓库、铁匠铺,简直就是个小社会。据统计,元朝全国有一千三百多个站赤,光马就养了三万多匹,牛、驴、骆驼加起来也有两万多头。
但这制度也有坏处。有些蒙古贵族把驿站当自家后院,随便用驿站的马送私人东西,甚至让驿站的人给自己抬轿子。有个叫也先帖木儿的王爷,一次就从驿站调了五十匹马,给他的小妾送荔枝(学唐玄宗讨好杨贵妃)。驿站的人敢怒不敢言,只能往下搜刮老百姓,最后苦的还是底层百姓。
忽必烈推行汉法,但他毕竟是蒙古大汗,不能完全得罪蒙古贵族。于是,他玩起了"平衡术":表面上学汉人,暗地里保留蒙古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