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元世祖改制立制
至元十三年(1276年)的一个清晨,大都(今北京)中书省衙门外,一群穿着圆领官袍的汉人官员正围着一份公文吵架。吵得最凶的是礼部尚书徐世隆和户部侍郎王恽,两人脸红脖子粗,差点动起手来。 "行省只管军政,祭祀大典怎能由行省决定?"徐世隆拍着桌子喊,手里的笏板(hu ban,古代大臣上朝时拿的手板,用于记事)都差点飞出去。
王恽冷笑一声:"江南距大都千里,等奏请大汗批准,黄花菜都凉了!依我看,行省就该有便宜行事之权!"
这时,一个身穿质孙服(蒙古贵族穿的一种紧身长袍,有规定的颜色和款式)的中年人走了进来,正是中书省平章政事阿合马(色目人,忽必烈的财政大臣)。他扫了一眼争吵的官员,用带着波斯口音的汉语说:"吵什么?大汗早就说了,'立中书省以总庶务,立行中书省以统郡县',该谁管的事,公文上写得清清楚楚。"
这场争吵,其实是忽必烈推行"汉法"的一个缩影。这位从草原走来的大汗,正用一种近乎"拧巴"的方式,把蒙古帝国改造成一个适合统治农耕文明的王朝。
忽必烈刚继位时,面临的是一个烂摊子:蒙古贵族只会抢地盘,不会管地盘,中原地区的税收被包税人(多为色目人)搞得一团糟,老百姓要么逃去山里当土匪,要么就等着饿死。
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在开平(后为上都)称帝,第一件事就是找汉人谋士刘秉忠、张文谦等人开会。"你们说,怎么才能让老百姓不造反?"他啃着羊腿问。
刘秉忠放下茶杯,慢悠悠地说:"陛下,蒙古的'札撒'(蒙古语,意为法律、法令)管草原可以,管中原不行。得学秦始皇设郡县,学唐太宗建三省六部,不然天下迟早要乱。"
忽必烈听得直点头。他虽然是蒙古人,但从小就喜欢听汉人讲历史,知道汉高祖刘邦要是光靠打打杀杀,根本坐不稳江山。于是,他下了道命令:"从今天起,设中书省,管行政;设枢密院,管军队;设御史台,管监察。就按汉人的规矩来!"
可蒙古贵族不干了。有个叫别里哥的王爷跳出来骂:"咱们蒙古人骑马打天下,凭什么学汉人的酸文假醋?那些文官拿着笔杆子,能比马刀管用?"
忽必烈眼睛一瞪:"你懂个屁!当年成吉思汗打金国,要是不重用耶律楚材(契丹人,汉化程度极高,辅佐成吉思汗、窝阔台的重臣),能有那么多粮草?"别里哥被怼得哑口无言,灰溜溜地走了。
就这样,元朝的中央机构搭起了架子:中书省相当于国务院,长官叫中书令(一般由皇太子兼任),下设左、右丞相(正一品),平章政事(从一品),管全国的行政;枢密院管军队,最高长官叫枢密使(也多由皇太子兼任);御史台负责监督官员,长官叫御史大夫(从一品),号称"天子耳目"。
这套班子看起来和唐朝的三省六部很像,但有个蒙古特色:长官大多是蒙古人或色目人,汉人最多当个副职。比如中书省的平章政事,经常是蒙古人、色目人各占一半,汉人能混个参知政事(从二品)就谢天谢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