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路逆风的80后 作品

第22章 元世祖改制立制(第3页)

比如科举制度,汉人盼了几十年,忽必烈直到晚年(1291年)才下诏准备开科取士,结果还没来得及实施就去世了(真正开科是元仁宗时期)。他宁愿重用色目人(如阿合马、桑哥)管财政,也不让汉人掌握实权——因为色目人大多是商人出身,只会算账,不会造反,不像汉人动不动就讲"忠君爱国"那套。

再比如户籍制度,元朝把人分成四等:蒙古人、色目人(西域各族)、汉人(北方汉人、契丹、女真等)、南人(南宋遗民)。四等人的权利天差地别:蒙古人杀了汉人,最多赔头驴;汉人杀了蒙古人,全家都得偿命。这种"民族隔离"政策,虽然暂时稳住了蒙古贵族,却为后来的红巾军起义埋下了伏笔。

最有意思的是"纸币"。中统元年(1260年),忽必烈发行"中统元宝交钞",规定用这纸币可以交税、买东西,和银子等值。这在当时是很先进的想法,因为欧洲人还在用金币银币。可到了晚年,朝廷花钱太狠,不停地印纸币,结果纸币越来越不值钱,老百姓宁愿用粮食换东西,也不用交钞。因为早上能买一头牛的纸币,晚上只能买一只鸡。

至元三十一年(1294年),忽必烈在大都去世,享年八十岁。他一辈子都在和两种力量较劲:一种是蒙古贵族的守旧势力,一种是汉儒的"全盘汉化"主张。他想在中间走出一条路,结果却像个走钢丝的人,累得够呛。

他的改革,成功了一半,也失败了一半。成功的是,他建立的行省制、驿站制、中央官制,让元朝这个多民族帝国能正常运转;失败的是,他没能解决民族矛盾、财政危机,尤其是晚年重用奸臣桑哥(色目人,因贪污被处死),搞得朝堂乌烟瘴气,老百姓怨声载道。

有个叫程钜夫的汉人官员,在忽必烈去世后写了篇文章,说:"陛下一生,学汉法而不泥汉法,用旧俗而不固旧俗,虽有小过,终为一代贤君。"这话也算中肯。

忽必烈的改革,就像给蒙古帝国换了个"发动机"——把草原游牧的"马力",换成了农耕文明的"内燃机"。虽然这台发动机时不时出故障,但毕竟让元朝跑了近百年。要是没有这些制度,恐怕蒙古人早就被汉人赶回漠北放羊了。

很多年后,朱元璋推翻元朝,看着忽必烈留下的那些制度,嘴上骂着"胡虏",手里却照单全收——行省改成了"承宣布政使司",换了个名字而已;驿站制度原封不动地保留;甚至连纸币,明朝也接着用(虽然也没用好)。

这大概就是历史的有趣之处:你可以骂你的前任,但该学的本事,一点都不能少。忽必烈要是泉下有知,估计会笑着说:"你看,朕的制度,还是管用的吧?"

喜欢中国野史大甩卖请大家收藏:()中国野史大甩卖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