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44章 春秋大义和东林分裂(第2页)
“臣以为可纠正其剪裁史料的过失,但是著史之时,仍旧要以义理为先。”
刘宗周同样说道:
“《春秋》开篇:元年春,王正月。”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这同样是义理,治史当以此为先。”
这个观点,得到很多人的赞同。他们出于保守,大多认为可以修正义理史学,却不必完全推翻。
就连朱由检面对“大一统”这个义理,同样无法反对。
因为这是中央集权的根基,也是中国能在分裂之后重新整合的依据。
他在仔细思考后,向群臣道:
“所谓义理史学,应该说是史观。”
“它在论史之时,以纲常义理为先,地位从属于经学。”
“实证史学,则更注重史料。”
“首先要辨析史料,寻找它的源头,确定史料真伪。”
“然后再根据史料,得出相应观点,独立于经学之外。”
“如此你们说说,史观和史料,哪一个更重要些?”
这种问题,后世都没有定论。史观派和史料派,争论了一百年多年。
在大明同样如此,支持义理史学的,以春秋大义论证史观的重要。
支持实证史学的,则抓住义理史学剪裁编造史料的错误不放。
朱由检听双方争论许久,最终下结论道:
“史观和史料密不可分,无论哪一点都不可或缺。”
“史料是历史研究的基础,唯有分辨出真实的史料,方能得出正确的结论。”
“历史研究要唯真求实,没有什么禁区。”
这个说法,明显是说史料更重要,钱谦益等实证史学的支持者,顿时眉开眼笑。
义理史学的支持者刚要继续争,便又听皇帝说道:
“历史研究是没有什么禁区的,但是对外传播,却要遵守纪律。”
“例如《竹书纪年》,无论是真是伪,它都成了历史的一部分。”
“有关它的研究,要慎重传播出去。”
“否则就可能坏了人心,导致天下不稳。”
“这类史书,是不能随意传播的,只有翰林院相关人员,方能查阅交流。”
这个说法,得到群臣的一致拥护。
《竹书纪年》对儒家的杀伤力太大了,任何儒家学子都不希望它广泛传播。
研究它的文章自然也要封存,埋在故纸堆里。
朱由检以此为例,继续道:
“还有边疆四夷的史书,同样也不能随意传播。”
“这些书有的颂扬割据分裂,有的则站在夷狄的立场上,不合华夷之辨。”
“大一统、尊王攘夷、华夷之辨,这些都属于春秋大义。”
“符合春秋大义的史书,方能传播出去。”
如此也算是部分承认了义理史学,刘宗周道:
“春秋大义,昌大一统、重华夷之辩、明夷夏之防,应当人所共尊。”
“臣以为研究历史当以春秋大义为先,不合者完全抛弃。”
想把义理史观的重要性,抬到实证史料之上。
钱谦益针锋相对,认同皇帝说的历史研究无禁区。有史料就要研究,辩证其中真伪。
朱由检不想听他们争起来,更不想在没打倒理学的时候,自己扶持的新学派就内部分裂,明确向他们道:
“历史研究,史料为先。”
“无论是否承认,史料都在那里。”
“如果你不分辨清楚把史料用上,它就可能被人先用来攻击你。”
“像宋儒一样剪裁史料,把不利于义理的史料视而不见,那是掩耳盗铃。”
“为了义理编造史料,更是可以称为学术不端。”
“用这种办法论证的义理,是无法指导实践的,更无法引以为鉴。”
“蛮夷杀过来时,可不认所谓的义理。”
对于义理史学,又是重重一击。
在明确宋朝灭亡属于亡天下后,群臣没少探讨其中原因。
如今按皇帝的说法,义理史学也是亡天下的原因之一:
宋儒对历史的认识从根子上就是错的,所以不能以史为鉴,从历史中汲取教训。
这种错误,平时还可以自欺欺人。但是到了蛮夷杀过来时,却挡不住刀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