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胡四姐
梅子黄时雨,淅淅沥沥下了足有半月,将江南洇成一幅湿透的、洇着淡青的水墨。微趣暁说 已发布蕞芯彰踕姑苏城外枫桥镇,青石板路被雨水泡得发亮,倒映着两旁低矮粉墙与黑瓦的檐角,滴滴答答的水珠串成帘,挂在檐下。空气里弥漫着水腥气、苔藓的清苦,还有墙角栀子将败未败时奋力挤出的一缕残香。
沈青崖邻居的小院,便在镇东头一条窄巷深处。院墙高耸,爬满了经年累月的薜荔藤,雨水洗过,那深碧的叶子便油亮得发黑。推开吱呀作响的斑驳木门,小小一方天井,青砖缝里钻出细密的茸茸绿意。墙角一株老梅,花期早过,虬枝铁干在雨中默立,倒显出几分清癯的筋骨。三间小屋,东首那间便是他的书房兼卧房。
他本是金陵书香门第的旁支子弟,家道中落后辗转流寓至此,靠替人抄写经卷、誊录账目,偶尔画几笔扇面换些微薄银钱度日。性子本就孤高清冷,家变后更添沉郁,愈发不喜喧闹,只与这满屋的书卷、一方旧砚、几管秃笔为伴。雨声成了天地间唯一的声响,隔绝了尘嚣,也加深了他心底那层挥之不去的孤寂。案头一盏油灯如豆,映着他苍白清瘦的侧脸,他正凝神临摹一幅前朝古画的局部,画上寒山瘦水,孤亭危立,笔墨间尽是荒疏之气。
夜渐深沉,雨势未歇。沈青崖搁下笔,揉了揉酸涩的眉心,正欲吹灯就寝。忽闻一阵极细碎、极清越的声响,穿过了层层叠叠的雨幕,丝丝缕缕地透窗而入。不是雨打芭蕉,亦非风吹檐铃。那声音玲珑剔透,泠泠然如碎玉相击,又似冰泉初融滑过石隙,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韵律,不高,却清晰无比地叩击在人的心弦上。
他心中微动,疑是错觉。凝神再听,那声音又起,清越婉转,如珠玉落盘,带着一种奇异的穿透力,竟将窗外连绵的雨声都压下去几分。沈青崖自幼习琴,于音律一道颇有天分,此刻听得分明,这绝非人间凡响。他起身,轻轻推开糊着桑皮纸的支摘窗。
夜雨如织,小院浸在沉沉墨色里。院中那株老梅树下,不知何时,竟立着一位素衣女子。
檐下灯笼昏黄的光晕,穿过雨丝,朦朦胧胧地笼罩着她。她身量窈窕,穿着一袭如云似雾的素白罗衣,宽大的袖口与裙摆在潮湿的夜风里微微拂动,恍若水波荡漾。一头乌黑的长发并未绾髻,只用一根素银簪松松挽住大半,几缕青丝垂落颊边,更衬得那露出的半截脖颈莹白如玉。她撑着一柄同样素白的油纸伞,伞面绘着几枝疏淡的墨梅,雨水顺着伞骨滑落,在她周身形成一圈细密晶莹的水帘。
最令人心折的是她的姿态。她微微侧身对着书房的方向,螓首低垂,似在专注地聆听着什么。雨伞遮住了她大半面容,只露出一个线条优美、宛若玉琢的下颌,和一双轻按在伞柄上的素手。那手指纤长秀美,指尖在昏光下泛着柔和的珠光。
那清越的乐音,似乎正是从她所立之处,随着她伞沿滴落的水珠一同坠入这潮湿的夜色里。
沈青崖屏住了呼吸,一时竟看得痴了。他见过姑苏河畔的采莲女,见过寒山寺里拜佛的闺秀,却从未见过这般气质。她不像站在雨中,倒像整个江南的烟水都化作了她的背景,而她自身,便是从那最清冷、最幽远的古画里走出的精灵,带着一身月光也似的孤洁。
他心头猛地一跳,那女子似乎察觉到了他的注视。撑着伞的身影微微一动,竟如同受惊的小鹿,倏然转身,素白的裙裾在湿漉漉的青砖地上旋开一个无声的涟漪,便要向院门退去。动作轻盈迅捷,不带一丝烟火气。
“姑娘留步!”沈青崖脱口而出,声音在寂静的雨夜显得格外清晰,带着一丝他自己也未察觉的急切。他并非孟浪之人,只是那身影太过飘忽,那乐音太过神秘,他生怕这惊鸿一瞥就此消散于雨幕,如同一个易碎的幻梦。
那素白的身影果然顿住了。她停在梅树虬曲的枝干旁,离院门尚有几步之遥。她并未完全转过身来,只是微微侧首。油纸伞依旧低垂,遮住了容颜,但沈青崖能感觉到,一道清冽如秋水的目光,透过迷蒙的雨丝,落在了自己身上。那目光并无惊惶,只有几分被打扰的疏离和淡淡的探究。
“夜雨寒凉,姑娘何以独自在此?”沈青崖定了定神,隔着雨帘,声音放得温和。他指了指自己书房的门,“若不嫌弃寒舍鄙陋,可移步檐下暂避。”
女子沉默了片刻。雨声淅沥,更衬得这沉默有些微妙。沈青崖的心悬着,指尖无意识地攥紧了窗棂上冰凉的木头。
终于,她有了动作。不是言语,而是极其轻微地摇了摇头,伞沿随之晃动了一下。随即,她抬起那只未撑伞的左手,纤细白皙的食指伸出,并非指向沈青崖,也非指向院门,而是指向了书房窗内——那盏如豆的灯火旁,他方才搁下的画笔,以及摊开在案头、墨迹未干的仿古山水。
沈青崖微微一怔,顺着她的指尖望去,又疑惑地看向她。那女子却不再有任何表示,只是撑着伞,静静地伫立在老梅树下,素衣白伞,与虬枝铁干的梅树、淋漓的雨幕构成一幅绝美的剪影。仿佛她此来,只为远远地看一眼那案头的笔墨,只为听一听这雨夜书斋
的寂静。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更精彩!一种奇特的默契在沉默的雨夜中悄然滋生。沈青崖不再多言,亦不再邀请,只是静静地站在窗内,隔着支摘窗的缝隙,望着院中那抹孤清的身影。檐下的灯火将他修长的影子投在窗纸上,而院中的女子,则在朦胧的光晕里,化作一个素白而遥远的谜。
雨声似乎成了背景,时间也仿佛凝滞。不知过了多久,那女子撑着伞,缓缓地、无声无息地向后退去,身影一点点融入院门外的沉沉黑暗之中,如同水墨在宣纸上晕染开去,最终只留下一片湿漉漉的空茫和那若有若无、仿佛还萦绕在耳畔的清越余韵。
沈青崖在窗前伫立良久,直到夜风裹挟着更深的寒意袭来,他才恍然惊觉。关窗,回身,案上灯火摇曳,映着那幅未完成的画。画中山水依旧荒寒,可他的心头,却因这雨夜不期而遇的一瞥,悄然落进了一粒清亮的种子,一种从未有过的、难以名状的悸动在寂静中弥漫开来。
翌日,雨仍未停,只是由前几日的滂沱转作了缠绵的牛毛细雨。沈青崖心中记挂着昨夜那谜一般的女子,午后便撑着伞出了门。他沿着湿滑的青石板路,向巷子深处更幽静处走去,想看看能否寻到些蛛丝马迹。
巷子尽头,拐角处,果然有一户人家。门庭不大,却十分整洁。乌漆木门紧闭,门楣上悬着一块小小的、颜色已显陈旧的木匾,上书两个娟秀的小字——“寄庐”。门旁粉墙根下,生着一丛茂盛的翠竹,竹叶经雨洗刷,青翠欲滴。墙内探出几枝开得正盛的栀子花,雪白肥厚的花瓣缀满水珠,散发出浓郁得化不开的甜香,几乎盖过了雨中的清苦气息。
这便是了。沈青崖在几步外停下脚步。这“寄庐”二字透着一种过客般的疏离与隐逸,与昨夜那素衣女子的气质隐隐相合。他徘徊片刻,终究觉得贸然叩门太过唐突,正欲离去,那扇乌漆木门却“吱呀”一声,从里面拉开了一道缝隙。
一个身着半旧藕荷色衫子、丫鬟打扮的少女探出头来。她约莫十四五岁年纪,梳着双丫髻,面容清秀,眼神灵动,带着几分未脱的稚气。少女的目光落在沈青崖身上,带着一丝好奇的打量。
“这位公子,可是有事?”少女的声音清脆,像檐下滴落的水珠。
沈青崖连忙拱手,略显局促:“冒昧打扰。在下沈青崖,就邻居在前巷。昨夜雨急,隐约见有位白衣姑娘在敝处附近…不知可是府上之人?夜雨寒凉,怕姑娘受寒,特来问问。”他斟酌着词句,只道是关心邻里。
少女闻言,眼中闪过一丝了然,随即抿嘴一笑,笑容里带着几分天真烂漫:“哦!公子说的定是我家四小姐了!”她语速轻快,“小姐昨夜是出去了片刻,回来时裙角沾了些湿气,倒也无碍。劳公子挂心啦!”她说着,目光越过沈青崖,落在他身后湿漉漉的巷子,又补充道:“我家小姐说了,这雨怕还要下些日子,公子若得闲,听雨也好,读书作画也罢,夜半若再闻清音,不必惊疑,那是风过檐铃,或是雨滴空阶罢了。”
“四小姐?”沈青崖心中一动,“风过檐铃,雨滴空阶…”昨夜那清越之音,绝非寻常风雨声可比。他按下心绪,温言道:“如此便好。不知府上如何称呼?邻里之间,日后也好走动。”
少女脆生生答道:“我家小姐姓胡,姓四,我们都唤她四姐。”她顿了顿,又笑道:“公子唤我阿绣就好。小姐还说,公子院中那株老梅,虬枝如铁,颇有古意,待到冬日飞雪,红梅映雪,定是绝景。她…很是喜欢。”
阿绣说完,对着沈青崖福了一福,也不等他再问,便道:“公子若无他事,阿绣先告退了,小姐还等着我研墨呢。”说罢,那乌漆木门又轻轻合拢,只留下门楣上“寄庐”二字,在细雨微茫中透着静谧。
胡四姐。沈青崖默念着这个名字,心中那抹素白的身影愈发清晰。原来她注意到了院中的老梅。一股微妙的暖流悄然淌过心间,驱散了雨天的湿冷。他撑着伞,慢慢踱回自己的小院。推开院门,目光不由自主地落在那株沉默的老梅上。*零*点¨墈?书_ ^首?发¢经年的枝干盘曲遒劲,深褐色的树皮皴裂如鳞,雨水顺着沟壑蜿蜒流下。他想象着冬日雪压枝头、红梅怒放的景象,想象着那位胡四姐立于雪中赏梅的模样,清冷中必添几分艳色。
此后数日,沈青崖的生活似乎并无不同。白日里依旧伏案抄经、作画,换取微薄的米粮。窗外的雨时疏时密,敲打着屋檐与院中的青砖。然而每当夜幕降临,万籁俱寂,只余雨声潺潺之时,他的心神便不由自主地悬起,悄然期待着。
那清越的乐音果然又来了。总是在夜深人静、雨声最盛的时分,如同约定好的一般,泠泠然穿透雨幕,飘入他的窗棂。有时如珠玉跳跃,活泼轻快;有时如幽涧低语,缠绵悱恻;有时又似松风过壑,带着几分清冷的禅意。每次响起,或长或短,总是在沈青崖听得入神、心弦与之共振之际,又悄然隐去,只留下袅袅余韵在雨夜中盘旋,牵动着无边的遐思。
小主,这个章节后面还有哦,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后面
更精彩!沈青崖不再推窗窥视。他深知那位胡四姐性喜清静,不喜打扰。他只是静静地坐在窗内,案头灯火如豆,映着他专注聆听的侧影。他将那无形的天籁,用心细细描摹,融入笔端。铺开素白的宣纸,研好松烟墨,笔锋饱蘸墨汁,悬腕凝神。
笔下流淌出的,不再是往日刻意模仿的古意荒寒。墨色在纸上晕开,先是浓淡相宜的远山轮廓,云雾缭绕,山势空蒙。接着是近景,一株老梅的虬枝铁干,以焦墨渴笔写出,苍劲有力。梅树下,并未勾勒具体人形,只以极淡极润的水墨,晕染出一个朦胧绰约的素衣身影。那身影似倚树而立,又似临风欲飞,衣袂飘举处,墨色化开,仿佛融入了漫天的雨丝。整幅画意境空灵,留白处尤多,却仿佛有无声的清音在纸面流淌。沈青崖题上画名——《听霖小影》。霖,甘霖,亦暗含了那夜夜相伴的雨声。
他画得忘我,浑然不觉时光流逝。直到画毕,搁下笔,窗外天色已透出蟹壳青,雨声渐歇。他对着画中那朦胧的身影,怔忡良久。
这夜,那清越的乐音再次如期而至。沈青崖听着窗外玲珑剔透的声响,心中涌起一股强烈的冲动。他走到靠墙放置的那张落满灰尘的琴案前。案上是一张桐木古琴,琴身黯哑,丝弦松弛,正是他母亲留下的遗物“幽泉”。自从家道中落,心境萧索,他已许久未曾抚弄。
他小心地拂去琴身灰尘,取来软布,蘸了清水,细细擦拭。琴身温润的木质纹理渐渐显露出来。他又寻来丝弦,屏息凝神,一根根重新调校。指尖拨动,久违的琴音起初干涩喑哑,不成曲调,但随着他耐心的调整,琴弦渐渐绷紧,音色也由暗哑转为清越。
当最后一个音柱调整妥当,沈青崖净手焚香,在琴案前端坐。窗外,胡四姐的清音仍在流淌,如月光下的溪流。他闭上眼,深深吸了一口带着水汽的清冽空气,指尖轻悬于七弦之上。片刻,他循着窗外那无形的韵律,指尖落下。
“铮——”
一个清亮的散音响起,带着些许试探的意味,小心翼翼地融入了窗外那冷冽不绝的乐音之中。
窗外那连绵的清音似乎微微一顿,如同溪流遇到了小石,激起一个微小的涟漪。随即,乐音并未断绝,反而变得更加清晰灵动,仿佛在回应他的加入。沈青崖心中一喜,指尖再不迟疑,循着心中所感,拨、挑、勾、剔,琴音汩汩流出。他弹的并非什么名曲,只是即兴的应和,如同对着一个无形的知音低语。
窗外的清音时而引领,时而相随,时而缠绕。两种声音,一内一外,一实一虚,在寂静的雨夜中交织、缠绕、共鸣。沈青崖的琴技虽非绝顶,但此刻心无旁骛,全凭一腔真挚心意与窗外之音相和,竟也弹得圆融流畅,情韵盎然。琴声时而如雨打芭蕉,清脆跳跃;时而如风入松林,幽咽低回;时而又如珠落玉盘,叮咚错落。窗外的清音则始终如影随形,或如空谷回响,或如清泉漱石,为他的琴音添上了一层难以言喻的灵性与空明。
琴与不知名的清音相和,在这江南缠绵的雨夜里,编织出一张无形而美妙的网,将小小院落温柔地笼罩。沈青崖沉浸在一种奇妙的通感之中,仿佛指尖流淌的不是琴音,而是窗外那簌簌的雨,那清冷的夜气,甚至…是梅树下那素白身影悄然流转的眼波。
一曲终了,余音袅袅,散入雨丝风片。窗外的清音也悄然止歇,只留下更深的寂静,仿佛天地都在回味。沈青崖指尖按在犹自微微震颤的琴弦上,心潮澎湃,久久不能平息。这一夜的相和,比任何言语都更清晰地传递了一种心意相通的美妙。
自此,夜夜听雨,便成了沈青崖生活中最深的期盼。胡四姐的清音总是如期而至,而他也必定调好“幽泉”,焚香静待。他的琴艺在与那无形天籁的应和中突飞猛进,指法愈发圆熟,心境也愈发澄澈空明。有时他弹奏古曲《高山流水》、《梅花三弄》,窗外的清音便如遇故知,相和得丝丝入扣;有时他即兴抒发胸臆,那清音亦能敏锐捕捉到他心绪的起伏,或激昂,或低徊,无不熨帖。
两人隔着雨幕、窗棂与庭院,以音律为桥,心意相通。沈青崖知道了她偏爱清微淡远之音,尤喜《鸥鹭忘机》的疏旷;她也似乎懂得他笔下山水间的孤寂与不甘。他会在白日画好一幅雨荷图,题上小诗,傍晚时分悄然放在“寄庐”门外的石阶上,用一块干净的小石子压住。翌日清晨,那画便不见了,石阶上有时会多出一枝带着晨露的栀子,或是几片脉络清晰的梧桐叶,叶上有时会用极细的墨笔写着一句半句前人诗词,字迹清丽飘逸,如簪花小楷。
一来二去,虽未曾再直面交谈,一种无声的、温暖而默契的情愫,却在雨声与乐音的滋养下,在诗画往还的酬答中,悄然生长。
这一日,沈青崖接了城中“墨韵斋”一大单抄经的活计,报酬颇丰,足以支撑数月用度。他心中欢喜,抄录得格外用心。待得搁笔,已是红日西沉,暮色四合。他揉了揉酸涩的手腕,想起多日未曾好好作画,便铺开一张上好的素宣,准备画一幅工笔的蝶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