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5章 组装(第2页)

这个过程可能需要数月甚至更长时间,期间需要反复测试、分析数据、微调参数。

面对如此艰巨的任务,一个核心问题凸显出来,并被李漫漫在高层协调会上以不容置疑的语气提出:组装地点,必须一次性选定,且具备永久性或极长期的稳定性。^微¨趣?小\说/ +追,最+新?章·节?光刻机一旦开始组装,就绝不能再移动。

她的理由清晰而有力:

1.脆弱性:光刻机是精密仪器的巅峰,其内部结构复杂脆弱至极。任何搬运,即使是在最精密的防震平台上进行,也无法完全消除微米甚至纳米级的应力形变和相对位移,这对己经精密校准的系统将是毁灭性的。

2. 环境重建成本: 维持组装和调试所需的超净环境、恒温恒湿、超低振动基底,其建造和维护成本极其高昂。在一个地方好不容易建立起来的完美微环境,几乎不可能在另一个地方完全复现。

3. 时间成本:拆卸、搬运、在新的地点重新组装调试,所耗费的时间将以年计。这对于争分夺秒抢占科技制高点的项目来说,是不可承受之重。

4. 安全风险倍增:转移过程大大增加了暴露和遭遇意外的风险,是信息安全和物理安全的巨大漏洞。

“它必须在一个‘出生’即‘扎根’的地方完成最后的孕育和成长。” 李漫漫的结论斩钉截铁。

这个要求,让选址变得前所未有的慎重。

光电所现有的高等级实验室虽然优秀,但在规模、环境控制的极限能力、以及最重要的“长期稳定性和扩展性”上,仍显不足。

而且,将如此核心的国之重器长期置于相对开放的光电所内,安全风险也随着项目接近成功而指数级攀升。

决策层迅速响应。经过周密考察和评估,一个位于地质结构极其稳定区域、深入山体内部的“国家级战略级高精尖装备永久总装基地”被最终选定并紧急改造升级。

这个基地:

规模宏大:拥有足以容纳未来数代光刻机研发和组装的超大型无尘空间和辅助设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