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5章 胡越同舟非易事 (第2页)
高澄惊望崔暹,正是一语点破关键。
“人世间高低贵贱之分由来已久,大致国家民族之分,小至门阀身份之别。
这‘一钱汉’由何而来?溯其根本,元魏统北方百余年来,鲜卑贵胄久居上位。
尽管孝文帝太和改制,一心推崇鲜卑汉化,终究未能真正消弭鲜卑与汉人之间的实质矛盾?
敖曹之死纵然有其跋扈之因,根本在于其中的民族之阂。
民族融合本就非朝夕之功,更难强求各族尽数汉化,关键在于如何消弭其中的隔阂。
宇文复鲜卑旧姓,又赐汉臣鲜卑贵姓,看似逆太和改制而行,实则另辟蹊径。
如此一来,既保全了鲜卑贵胄的体面,无形使其无从排挤汉臣,让汉人士族得以名正言顺跻身于军政核心。
而制度上所推行的,又是儒家周礼那套汉制,这恰似移花接木!”
高澄缓缓起身,叹息道:“父亲重情,黑獭重制。”
微微叹了口气:“崔暹,你其中道理你早已知晓,却从不曾与我明言,看来你......终究更重家族本姓。汉人改鲜卑姓,一时犹可行,却是长久不为计!
今日话到此处,我们且不论关中之策,依你所言,各族之间相互鄙夷排斥,到底该如何化解?
怎么做?才能实现真正的民族相容?就如江河之水终归于海!”
崔暹沉声:“大将军所言江河之水终归于海,这海所指汉制,可将军以自己为汉人呢?还是鲜卑人呢?”
高澄默声片刻,一时之间竟也不好断言自己终究该称汉人还是鲜卑人。
“人难忘本,书同文易,但服同制难。要知这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且百川犹存!
崔暹仍记得大将军昔日酪浆烹茶,民间通婚杂居待时日长久,倒可使各族相融。
只是军政文武之隔,是大将军要解的当务之急!
下官以为,首要,便是广募大量汉人军士,培植拔擢汉将,使与鲜卑勋贵同列。
只是涉及分权夺利,必生波澜,这当中的权衡,才是难处。不效黑獭之行,便需从长计议,下官一时之间,也难有良策以对大将军此问。”
高澄浅笑:“今日倒是难为你了,一时难对,那就花时间帮我多想想!”
待目送崔暹离开后,高澄沉思片刻亦不再自扰,将案上六条诏书徐徐合拢,置于一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