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成功找到大型煤矿!
会议室里的亢奋情绪如同潮水般渐渐退去,留下的是一种沉甸甸的期待和紧锣密鼓的行动部署。
周部长和李副局长又拉着几位老总工,就地在白杨那间“临时作战室”里,开始初步商讨人员调配、设备支持和时间节点等具体问题。
白杨很识趣地没有凑上去。
他知道,此刻自己最好的姿态,就是功成身退,像个纯粹的技术顾问,安静地待在一旁,随时准备解答可能出现的技术疑问,顺便竖起耳朵,听听这帮大佬们是如何将他的“理论”转化为国家行动的。
他走到窗边,看着外面开始忙碌起来的研究所人员。
小李正指挥着几个人小心翼翼地将那些图纸和报告重新归类、打包。
这小子脸上洋溢着一种与有荣焉的兴奋,走路都带风,仿佛他也参与了一项即将改变历史的伟大工程——嗯,某种意义上,确实如此。
白杨心里暗笑,这小子,倒是块搞行政的好料子,眼力见儿十足,情绪也足够饱满。
就是不知道,等真把他扔到晋西北或者内蒙东部那鸟不拉屎、风沙漫天的勘探一线去“体验生活”,还能不能这么精神抖擞。
几位老专家没有立刻离开,他们围着那几张关键的图纸,还在低声讨论着,手指在图上点点划划,偶尔交换一个眼神,里面有凝重,有探究,也有被勾起来的专业热情。
那位地矿部的老专家,姓王,王总工,走到白杨身边,递给他一支烟。
白杨笑着摆摆手:“谢谢王总工,我不抽烟。”
王总工自己点上,深深吸了一口。
“白杨同志,你这个模型,很有意思。”他没有用“大胆”或者“新颖”这类词,而是用了“有意思”,这在他们这些搞了一辈子地质的老人嘴里,已经是很高的评价了。
“主要是站在前人的肩膀上,加上一点点运气。”白杨谦虚道。
他知道,在这些真正奠定了国家地质基础的老前辈面前,任何一点骄傲都是浅薄的。
“运气?”王总工笑了笑,烟灰抖了抖,“搞地质的,谁不盼着运气?但光有运气可挖不出矿来。”
“你那个‘综合评估’的思路,把不同来源、不同精度、甚至不同时期的信息,用一种新的逻辑串起来,试图从宏观构造背景上寻找线索,这个方向是对的。”
他顿了顿,看着白杨,眼神变得锐利了些:“不过,白杨同志,理论推导和实际情况,往往隔着千山万水。地质构造的复杂性,超乎想象。”
“图纸上的一条线,实地可能就是几十上百米甚至更厚的覆盖层,一个推测的有利构造,可能早就被后期构造破坏得面目全非。”
“我明白。”白杨点头,表情诚恳,“王总工,您说的这些,正是我们下一步需要通过实际勘探去验证和解决的问题。”
“我的模型,只是提供了一个可能性,一个值得投入资源去探索的方向。最终能不能找到煤,找到多少,还要靠咱们地质队伍一锤子一钻头地去敲定。”
他这番话,既表达了对勘探工作的尊重,也巧妙地将最终结果的“不确定性”摆在了台面上,进一步降低了自己这个“理论提出者”的风险。
万一,万一真有什么变故(虽然他知道可能性极小),那也是地质条件的复杂性所致,而非他理论的根本性错误。
王总工赞许地点点头:“你能这么想,很好。年轻人有想法,不冒进,踏实。”
他拍了拍白杨的肩膀,“部里很快会成立专门的勘探项目组,到时候,可能还需要你这边提供一些更详细的资料,甚至可能需要你或者你的团队成员,随队提供一些咨询。”
“没问题!王总工,只要国家需要,我们研究所责无旁贷!”白杨立刻表态。
他知道,这既是信任,也是一种“绑定”。
他必须深度参与进去,才能在关键时刻,不动声色地给出一些“提示”,确保勘探工作能够沿着他预设的“正确”方向前进。
送走了各位领导和专家,作战室里终于安静下来。
白杨长长地舒了一口气。
小李凑了过来,脸上还带着未褪去的兴奋:“白工,成了!真的成了!周部长他们都拍板了!”
“嗯,只是第一步。”白杨给自己倒了杯凉白开,一口气喝了大半,“接下来,才是硬仗。你这边,把我们所有的分析资料、引用的文献、计算过程,都整理好,分门别类,做好备份。”
“特别是那几个关键区域的详细图件,要标注清楚我们推测的重点勘探靶区和依据。估计很快,部里的人就要来对接了。”
“明白!”小李用力点头,像打了鸡血一样,“我马上去办!”
看着小李风风火火离去的背影,白杨揉了揉太阳穴。
他感觉自己就像一个导演,费尽心机搭好了舞台,选好了演员,写好了剧本,现在,大幕终于拉开,演员们即将登场。
但他这个导演,却只能在幕后,紧张地盯着每一个环节,祈祷着演出能够顺利进行。
接下来的日子,果然如白杨所料,进入了一种高速运转但又充满程序性的节奏。
地矿部和煤炭部联合牵头,迅速成立了“晋西北及内蒙古东部煤炭资源潜力补充勘探领导小组”和相应的“前方勘探指挥部”及“技术专家组”。
文件以加急的形式下发,人员从各自系统内的王牌地质队和研究院所抽调,都是经验丰富、能打硬仗的骨干力量。
白杨的研究所,作为“理论策源地”,自然也被纳入了技术支撑体系。
白杨本人,被聘为“领导小组特邀技术顾问”,这是一个相当微妙的头衔,既体现了对他的重视,又没有赋予他直接的行政指挥权,正好符合白杨低调参与、侧翼影响的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