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6章 沽名钓誉(第3页)
芳姐也不让请保姆,说容易泄露隐私。她现在也没太多事也有育儿经验,她也挺喜欢孩子的,看来也所托非人啊。”
马芳坐在唐泽仁旁边,装作不高兴地斜了柳影一眼说:
“现在有人做主了,倒怨上我了,好心没好报,那我以后不管了!”
唐泽仁很熟练地给孩子推拿,不一会儿,婴儿安静下来,睁着大眼睛好奇地盯着他,没过两分钟就睡着了。
三个人聊了几句,马芳才问道:
“说吧,这次又遇到什么麻烦了?”
唐泽仁将书稿拿出来放在茶几上,开门见山地说:
“我想出版这本书,让更多的人受益,但医学科学院想和他们的项目融合才给推荐。”
马芳翻了几页,冷哼一声问道:
“是不是那些人又想吃现成的?”
唐泽仁点了点头,很直接了当地说:
“您不是和教育部的人挺熟的吗?能不能走个什么手续,直接批个书号?”
马芳想了想说:
“好几年没联系了,我先试试,但印刷和发行呢?”
唐泽仁赶忙说:
“印刷倒是好说,找个出版社自已出钱就行,至于发行还没想好,我只想能让快速传播开来。
但这里面的方法必须是有专业医师指导才行,如果自行尝试很容易出问题,所以在传播方式上也要用心筛选。”
马芳微微一笑,用赞赏的眼神看着他,很感慨地说:
“唐校长真是视金钱如粪土,既然这样,那这件事就交给我吧,最主要的还是发行号。
只要发行号申请下来了,传播推广方面都好说。我在央视的老同事现在做新媒体,正好需要健康类内容。
再说我们和你朋友齐猛的公司也能利用各种网络平台传播,当然了实体书也要快速发行。”
接下来的几天,唐泽仁住在了马芳家。这也是马芳和柳影非常期待的事,她们似乎更喜欢这种生活方式。
一周后,《疫病预防与治疗三法》以“泽生堂中医研究院内部资料”的名义,通过了教育部快速审核,获得了准印号。
马芳动用关系,让这本书进入了全国社区健康站的推荐书目,同时利用齐猛的网络公司在各种社交媒体上进行宣传。
除了泽生堂的毕业生,也有很多医生看了宣传简介后,主动搜索这本书,也有人开始尝试使用里面的一些方法。
各地的研讨会、经验交流会上,专家们依旧用ppt展示着病毒结构图和疫苗研发流程。
官方的新闻发布会上,院士专家也一直强调“接种率”和“特效药”,这让唐泽仁感觉有些遗憾。
不过泽生堂的毕业生遍布全国各地,他们对唐校长和泽生堂的研究成果非常信任,都在努力用实践证明这个研究的价值。
虽然总体效果并没有达到唐泽仁的期望,但某些变化正在悄然发生在全国的各个角落:
在西南某县私人诊所,年轻的李医生(泽生堂2018届毕业生)推荐大家试试泽生堂的“扶正避瘟饮”增加抵抗力。
在北方一家隔离点,另一位泽生堂的毕业生在给密接者患者讲述艾草的特点,并建议他们用艾条熏燃房间“消毒”。
那些遍布全国各主要城市的泽生堂连锁诊所的医生,则直接将《疫病防治与治疗三法》做为治疗感染者的“法宝”。
逐渐的也有更多的中医从业人员,开始尝试着用书中的方法有针对性的在自已接诊的患者身上进行实验。
虽然没有官方渠道的普及,但这些碎片化的应用像野草一样,在水泥缝隙里顽强生长。
这让唐泽仁不禁想起《伤寒论》序言:
“怪当今居世之士,曾不留神医药……竞逐荣势,企踵权豪。”
两千年过去,张仲景的叹息依然没有多大变化。
但他坚信中医之所以能延续数千年,恰恰因为它不依赖任何“官方推广系统”。
就像艾草燃烧时的烟,你看不见它如何流动,但它终将弥漫到每个需要的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