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9章 周瑜
熹平四年的庐江郡,暮春的阳光透过周家大宅的雕花窗棂,在青石板地上投下细碎的光影。十二岁的周瑜正踮着脚取下顶层的竹简,忽听得院外传来一阵清朗笑声,转头便见一个与自己年纪相仿的少年翻墙而入,锦袍上沾着几片桃花。
\"公瑾!\"少年晃了晃手中酒壶,\"城外桃花开得正好,读书哪有踏青有趣!\"
来人正是孙坚长子孙策,此刻他发髻微散,腰间玉佩随着步伐轻响,透着一股不羁的英气。
周瑜放下竹简,接过酒壶抿了一口,醇厚的酒香在舌尖散开:\"伯符,你我习文练武,难道只为踏青饮酒?\"
他目光扫过书架上的《春秋》《六韬》,手指无意识摩挲着案几上的青铜兵符模型。
孙策挑眉,大步走到窗边,指着远处青山:\"他日我二人必纵横天下!待平定乱世,再同赏这桃花不迟!\"
少年的话语带着与生俱来的豪情,惊飞了院角梧桐树上的麻雀。
此后数年,两人每日清晨在庐江书院切磋兵法。
周瑜博闻强记,能将《孙子兵法》倒背如流,讲解时引经据典,连老学官都频频点头;孙策力大无穷,常把石锁举过头顶,校场上的比试总能引得同窗围观看热闹。同窗们戏称他们\"一文一武,双璧江东\"。
有次学官考校阵法,周瑜在沙盘上推演\"八阵图\",孙策突然抓起一把石子撒入阵中:\"若敌军突袭此处,该当如何?\"
两人为此争论至深夜,最后竟在月光下用树枝重新推演了整整三个时辰,露水打湿了衣袍也浑然不觉。
光和五年,周家举家迁往舒县。
临别那日,孙策将祖传的青铜剑赠给周瑜:\"此剑名为'惊鸿',剑身刻有二十八星宿图,削铁如泥。
他日你我若分掌兵权,此剑定当饮敌血!\"周瑜抚摸着剑身暗纹,郑重道:\"伯符放心,公瑾定不负今日之约。\"
目送马车远去时,孙策仍站在渡口,直到看不见扬尘才转身离去,手中还紧握着周瑜回赠的兵书竹简。
初平元年,孙坚举义兵讨伐董卓的消息传遍江东。
周瑜闻讯后,立即变卖祖产招募乡勇。
他站在自家老宅的祠堂前,望着列祖列宗的牌位,将周氏祖传的玉佩摘下放入箱中。\"
若能助孙将军匡扶汉室,此身何惜。\"他对着牌位低语,烛火在他年轻的面容上投下坚毅的阴影。
当他带着五百精锐赶到寿春时,孙坚紧紧握住他的手:\"有公瑾相助,大业可期!\"
在攻打宛城的战役中,周瑜首次展露军事才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