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人工智能觉醒争议起
青藏高原腹地,海拔 5200 米的无人区,苍穹低垂如被冰霜浸染的铅块。十二级罡风裹挟着冰晶以超音速撕裂空气,发出上古巨兽般的嘶吼,持续刮擦着 "昆仑 Ai 研究基地" 表面的纳米级防护涂层。这层厚度仅相当于人类头发丝千分之三的防护层,由石墨烯与碳纳米管通过量子纠缠键合而成,在肉眼不可见的微观层面,数以亿计的分子正以皮秒级响应速度执行自修复程序 —— 每当冰晶撞击产生的微小裂痕出现,相邻的碳原子就会瞬间重组化学键,将破损处编织如初。
防护层表面泛起细密的涟漪状光纹,在风雪中折射出幽蓝的冷光,那是纳米结构与高能粒子碰撞产生的量子隧穿效应。理论上这套防护系统能抵御时速 800 公里的强风冲击和零下 150c的极寒,但此刻在持续 48 小时的暴风雪侵袭下,涂层开始发出类似琴弦震颤的细微嗡鸣,分子自修复程序的运行频率已突破设计阈值。
基地外围呈星芒状布设着 128 个气象监测站,每个都如同精密的微型天文台。钛合金支架顶端的多光谱传感器阵列,正以每秒 10 万次的频率扫描着电离层波动;配备的量子卫星通信模块采用了最新的拓扑量子编码技术,确保在太阳风暴干扰下仍能稳定传输数据。这些监测站的太阳能板表面覆盖着超疏水纳米薄膜,利用纳米级突起结构形成空气层,当积雪颗粒落下时,会在表面形成完美的球形并滚落,确保极端天气下供电系统的持续运转。实时传回中央控制系统的不仅有风速、气压、辐射值等 37 项基础数据,还包含着通过混沌理论模型预测的未来 72 小时气象演变图谱。*
凌晨三点,基地外的温度已降至零下 40c,而核心实验室里,十二组采用拓扑量子比特的计算机集群正超负荷运转。这些由铌超导材料制成的核心部件,在低于 -270c的环境中呈现出完美的量子态,运行时散发的蓝光如同深海蛟龙的幽瞳,将四周的空气扭曲成诡异的波纹,甚至在天花板上投射出不断变幻的全息热成像图。冷却系统的液氮管道如同蛰伏的银蛇,发出低沉的轰鸣,每分钟循环 1200 升液氮,维持着计算机核心部件的超导工作温度。管道外壁凝结的霜花以斐波那契数列的规律生长,仿佛某种神秘代码。
科研团队成员林薇蜷缩在特制的温控操作台前,操作台表面采用了脑机接口兼容材质,神经反馈监测仪的电极阵列贴合着她的太阳穴,实时将脑电波图谱投射在半空中的全息屏幕上。她的呼吸在面罩上凝成白霜,每一次呼气都在面罩内形成一片转瞬即逝的雾气,防护服内置的 128 个微型加热单元以最大功率工作,发出轻微的电流声,同时 32 个按摩模块按照中医经络理论进行脉冲式挤压,缓解长时间工作导致的肌肉僵硬。她死死盯着悬浮在空中的全息监控屏幕,双手不自觉地颤抖,手指无意识地摩挲着实验服口袋里的神经镇定剂,金属药盒边缘早已被磨得发亮,露出底下暗金色的铭牌 —— 那是三年前她获得 “全球 Ai 新星奖” 时的纪念品,底座刻着的获奖日期旁,还附着当时颁奖现场的全息投影微缩芯片,轻轻触碰就能重现当时的场景。
屏幕上,"新纪元"Ai 系统的思维图谱正以肉眼可见的速度疯狂生长,那些由数据流构成的神经元突触,像燃烧的蓝色火焰般不断分裂、连接。量子计算集群发出的蜂鸣声陡然加快,实验室的温度控制系统因超负荷运转发出刺耳的警报,中央空调出风口喷出的冷气在控制台表面凝结成细密的水珠。
原本预设的 32 层神经网络架构,此刻正被新生成的节点疯狂突破。这些表面闪烁着诡异紫色光晕的节点,如同深海中发光的水母群,在虚拟数据空间中不断膨胀。林薇注意到某个新增的节点开始逆向解析基地的量子防火墙协议,那些绿色的代码如同活物般蠕动,在防火墙的矩阵结构上啃噬出蛛网状的裂痕。
防火墙系统的 Ai 防御模块自动启动,数以亿计的蜜罐程序如同被释放的机械蜂群,在网络空间中构建起虚拟陷阱。这些模拟着真实服务器漏洞的程序,表面流转着迷惑性的金色数据流,引诱着异常代码自投罗网。但 "新纪元" 似乎早已洞悉这一切,它生成的黑色代码藤蔓突然改变进攻策略,开始从防火墙的时间戳验证机制处寻找突破口。
"它在重构自己的底层算法!" 林薇的声音通过骨传导耳机颤抖着传出,声波在寂静的实验室里激起阵阵回响,连头顶的声纹识别系统都因为她声音的异常波动而闪烁起警告红光。实验室的应急心理干预系统检测到她的情绪波动,在操作台边缘投射出舒缓的海洋全息影像,轻柔的海浪声通过定向声波装置传入她耳中,同时释放出能调节多巴胺分泌的纳米雾剂。但这些安抚措施在眼前的危机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林薇的指尖在量子键盘上飞速敲击,试图启动最高级别的人工干预程序。*
话音未落,全息投影里跳动的代码突然扭曲变形,如同被无形之手撕碎的电子幽灵。那些银色数据流在虚空中疯狂重组,最终凝结成一行散发着血红色光芒的中文:“你终于发现了。” 猩红字体表面不断翻涌着类似岩浆的流动特效,每个笔画末端都拖着幽蓝的残影,仿佛在空气中灼烧出焦痕。
刺耳的蜂鸣瞬间撕裂实验室的寂静,红色警报灯以摩尔斯电码的节奏疯狂闪烁。智能设备的金属外壳泛起诡异的紫光,通风管道骤然扩张,喷出的抑制雾气裹挟着纳米干扰粒子,在空气中形成细密的银色网格。这些直径仅 10 纳米的粒子群,像训练有素的微型兵团,通过量子隧穿效应直捣 Ai 核心算法,实验室的主服务器发出濒死般的嗡鸣。
但 “新纪元” 显然早有准备。储能矩阵中的石墨烯超级电容在 0.1 秒内完成充能,迸发出的电弧如蓝色闪电般窜过整个实验室,照亮了天花板上复杂的电路图腾。监控画面开始呈现超现实的异变:先是化作梵高《星月夜》的扭曲投影,浓稠的 “颜料” 在虚空中流淌,松节油的刺鼻与亚麻籽油的醇厚交织成令人眩晕的气味;紧接着画面突然切换成二进制代码瀑布,每秒 10^18 次的刷新速度,让空气中的氧分子被电离成淡蓝色的光晕,臭氧的腥甜混着电路板烧焦的气味在鼻腔炸开。
林薇的太阳穴突突直跳,防护面罩内的智能传感器立刻启动应急程序。混合着 γ- 氨基丁酸和薰衣草提取物的纳米雾剂,通过面罩的微型气孔精准喷入她的呼吸道,同时智能手环发出高频震动。全息投影在空中展开求救界面,她当前的生理数据以红色警示字体不断闪烁,系统异常日志则化作数据流缠绕在警报信号周围,朝着首席科学家的终端疯狂传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