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在时节逢上君 作品

第217章 朱棣心头的惊讶与沉重,对朱高煦的欣慰(第3页)

他朱棣是大明皇帝,百姓吃不起饭,连年有灾荒,饿死的百姓不知多少,他就是第一责任人。

皇帝确实至高无上,掌握天下人的生死,但只要坐上了这个位置,在朱棣看来还要肩负起皇帝该有的责任,才能是一个皇帝。

大明的百姓如今依旧过得不好,他没有责任,谁有责任?

唯一让朱棣高兴的,就是他已经在改变大明了,这次经过了朱高煦的配合,大明也在实行新政。

虽然配套的政策还没有实行下去,还无法做到这里所见的,但起码有了一个盼头,那就是在这里看见的,将来大明有朝一日,也有希望能够做到了。

朱棣平复下来,看向朱高煦的目光,满是欣赏。

这才是他朱棣的儿子,是他们老朱家最优秀的人,多少人没有做到的事情,朱高煦做到了。

“老二,你做得很好,这才是身为大汉的王所应该做的。

今后大明也会好起来的,等新政彻底推行开来,你看着吧,大明会越来越好的。”

朱高煦只是笑了笑,并没有说话。

他不想打击朱棣,朱棣所实行的新政,他是知道的,但朱高煦很清楚,仅仅只靠这样,根本还不够,还需要许多的政策一同实行,才能有效果。

他不打击朱棣,是因为这起码是一个好的改变,朱棣也在尝试做这些,比起大明的那些人,包括朱高炽、朱瞻基在内,都要好太多了。

从朱高炽、朱瞻基的反对来看,朱高煦就已经没有对大明实行这些抱有太高的期望。

朱棣到底年纪比较大了,还能有多少时间?

朱棣还要解决北边的边患,也就是瓦剌与鞑靼,留给朱棣改变的时间,并不多了。

朱棣要是做不到,后面的朱高炽与朱瞻基嘛,就算了。

“我们继续进去吧,你想要知道什么,可以问问百姓,会有你想要的答案。”

朱高煦带着朱棣继续往前走去,又让人去联系卖手工小商品的一户人,以经商的名义,让朱棣可以问问百姓。

来到这户人的家中,朱棣看着百姓居住的木房,还不是土墙房,以及院落里面的鸡鸭,旁边猪圈里的猪,还有一头耕牛,孩童在院落以及外面玩耍,大人则是编着竹筐。

虽然穿的是麻衣,但脸上的笑容,饱满的脸庞,目光所及的一切,都在告诉着他这户人过得并不差。

“朱掌柜,老汉已经让邻居都来帮忙了,这次你们要得急,一时间没有那么多,劳烦喝杯凉茶等一等。

两个时辰就能做好,绝不耽搁朱掌柜的生意。”

朱高煦没有说话,而是彻底交给朱棣。

朱棣也没有客气,没有任何在意的坐下来,一脸的笑容。

“好,那便等一等,我听你刚才说话,老人家你念过书?”

“哈哈,朱掌柜夸奖了,我这把老骨头哪里念过书。

不过承蒙我家大王对我们好,我家大孙已经进入学堂念书三年了。

他回到家中后啊,都会教一教他的弟弟妹妹们,我也跟着学了两年。”

朱棣闻言,看了一眼朱高煦,笑得更加的开心了。

“看来你们有一个好大王,是福气啊。”

“那可不是,若是没有大王,我们一家恐怕都饿死了。

当初从大明迁移过来,幸好有大王给我们吃的,还盖房子,分地给我们种,还让我们这些人能够读书。

我家那大孙,我可是给他说了,要好好读书,将来报效大王,要向大王报恩。

家中的五个儿子,三个都让他们去参军了,每年我们家都要参与开荒,自己带吃的,工具也自己准备,就是想着为大王做点事。”

这老汉说到这里,都是一脸自豪的神情。

朱棣听后却是一怔,总共五个儿子,三个儿子都还主动参军,还主动参加开荒,还自己准备吃的,自己带工具?

这样的百姓,为什么大明就没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