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7章 朱棣心头的惊讶与沉重,对朱高煦的欣慰(第2页)
在大明,有大城,城内的人口不止十万的都有,但那是大城,规模宏大的大城才有的。
一般的小城,就是两三万人,都算多的了,有的甚至只有几千人。
大明的南方都还好,富庶一点的地方,城内都能有个几万人,差一点也有上万,但人口更少的北地,能够有几万人的城,都算得是大城了。
而这个普平县,这一路上朱棣也是了解过了,不过是大汉比较平凡的一个县,因为就在安邦府内,那些沿着运河、沿海的城,都比普平要更好。
就这么一个县,放到大明,都可以称得上是大城,不管放在哪个布政使司,都可以争一争布政使司以及一府之地的治所了。
一个县本身有着近十万人,外面还有八个村庄,一个村庄近两万人,就这一个县,就是多少人了?
而且他总感觉有些不对,一般城外的人永远会比城内的更多,大明就是这样的,城外才是普通百姓最为集中的地方。
“老二,这普平城内与城外,人口的差距并不大啊,这么多人在城内,衣食住行怎么解决?”
“爹,你怎么还担心起这个来了,肯定是没有问题的。
最初城内其实只有三万多人,后面是发展起来了,周边的人不断汇聚到城内,城池都已经经过两次扩建。
区别不大是因为这里迁移出去过一次人口,因为要维持各地都以汉人为主体,不仅是这里,许多地方都迁移过人口,有的甚至不止一次。”
朱高煦这样一说,朱棣就明白了。
不再去问,一行人继续往前走去,再度靠近一些,朱棣还是没有忍住问出了另外一个疑惑。
“照你刚才所说的,这里的孩童应该比较多才是,怎么看见的,却是没有想象中的多?”朱棣一时很是疑惑,按照朱高煦所说的人口增长,不至于就他看见的这些孩童。
尽管已经不少了,但他依旧感觉到了不对。
朱高煦听到这里,却是自豪的笑了。
“爹,你没有看见那么多就对了,是因为另外那些孩子,都在上学,这会还没有放学。
在这里,每个村庄都有一所学堂,不过虽是学堂,按照人口的多少,大小也是有所区别的。
许多孩童在年级达到后,家中的人可以根据贡献度入学。
至于这个时候还能看见的孩童,要么是年龄还不够,要么是学堂满了,只能等到第二年才能抽取入学的人。”
对于这点,朱高煦确实自豪,因为大汉的所有村庄,都有这样的学堂,哪怕朝廷每年需要在这方面支出众多的开销,但都会有。
在大汉,真正的普通百姓子嗣,都是可以进入到学堂学习知识的。
朱棣听着这些,一时间都不知道该说什么,大明在这方面有投入,但没有达到这里的这么夸张,能够在
而且读书的人,在大明其实是少部分的人,大部分人,尤其是普通百姓,其实都是接触不到的。
因为需要不少钱,普通百姓连生存都做不到,哪里供得起子嗣读书学习。
朱棣心头很是沉重,当这些知道之后,他才逐渐有些明白大明与大汉,相差的好像不止是表面所看见的那些。
这些信息,以往他是不知道的,而是如今来到这里之后才知道的。
对于朱高煦做这些,他是佩服的,每个村庄做到有学堂,全部是朝廷负责的,这笔财政负担,他可太清楚有多大了。
而要做到这些,还有一个根本的前提,那就是能够解决普通百姓的吃食问题,这个才是所有政策实行的根本。
这点要是做不到,其他的,都是虚浮的。
这才是朱棣沉重的根本原因,因为大明就做不到这些,相差实在太远了些。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大明与大汉的隐形差距,是有多大了。
到现在他还没有真正看到大汉的百姓是什么样的,朱棣都有些后悔来了。
早知道这样,他过来干嘛?给自己找不自在?还是来通过大汉衬托他的无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