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 作品

第491章 《虚实辩证中的主体性重构》(第2页)

值得注意的是,粤语"构成"(hang4 cing4)特有的发音质感,使科学术语获得了诗性重量。诗人将量子物理的波粒二象性投射到情感领域,正如薛定谔猫的生死叠加,诗中"形状,颜色,气质……"都处于确定与不确定的叠加态。这种认知诗学既延续了也斯《形象香港》中的都市解构传统,又注入了赛博时代的认知焦虑。

三、方言诗学的认知突围

作为粤语诗歌的典型文本,《真嘅同假嘅》在语音层面暗藏玄机。重复出现的鼻音韵尾"ng"(喺、镜、形)构成认知迷宫的音韵回廊,而齿龈擦音"s"(系、假、子)则编织出怀疑主义的听觉网络。这种音义同构的认知设计,使诗歌在朗诵时产生自我指涉的共鸣效果。

诗中"嘅"字的高频使用(共出现8次)值得注意。这个粤语特有的结构助词,既不同于官话"的"的确定性归属,也区别于吴语"葛"的地域局限。"嘅"在语法功能上的模糊性,恰恰成为主体认知游移的最佳载体。当诗人写下"我嘅形状"时,所有权与存在本质的辩证在方言语境中获得新的阐释可能。

四、循环结构的认知隐喻

诗歌的环形结构构成认知隐喻的完美载体:从"你睇到嘅我"始,至"你睇到嘅/我嘅形状"终,形成视觉闭环。这种结构设计令人想起艾略特《四个四重奏》中的时间哲学,但树科的环形更具东方智慧——不是基督教式的永恒回归,而是佛家"镜花水月"的认知顿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