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 作品
第443章 《格阈中的诗性突围》(第2页)
二、时间的褶皱:日常诗学的哲学升维
"坏习惯,一天,一天天"的递增句式,将时间量化为可计数的格子。这种量化背后,是本雅明"灵光消逝"的现代性诊断。当机械复制时代将时间切割为均质的"一天天",诗人却以"格外格"的叛逆姿态,在时间的褶皱处寻找诗性可能。柏格森"绵延"理论在此获得方言转译:"天天格"既是时间的具身化体验,也是对线性时间观的戏谑解构。
诗中孩童视角的运用极具深意。"细个,细细个"的递进,将成人世界的规训机制投射到童年记忆。这种记忆书写不同于普鲁斯特式的无意识回溯,而是带有巴赫金"成长小说"的狂欢色彩。当"爱写嘢"的童趣遭遇"格度格"的制度规训,诗人在方言的褶皱里重构了主体性:"系格惗"的肯定句式,将束缚转化为创造的母体。
三、格与格外的辩证法:诗性突围的美学实践
全诗最富张力的,在于"格"与"格外"的辩证运动。"一格,又一格"的累积看似构成密不透风的规训之网,但"格外格"的突转却撕开裂口。这种突围策略让人想起庄子"庖丁解牛"的技艺哲学:在格阈的肌理中寻找缝隙,以"以无厚入有间"的智慧实现诗意栖居。当"格格唔完"的焦虑转化为"系格惗"的顿悟,诗人完成了从存在困境到创作自由的超越。
这种辩证法在方言诗学中展现出特殊魅力。粤语"格"字的双关性(规则/格子)与"惗"字的思维动词属性,在音韵层面构建起精妙的语义迷宫。诗人如同在语言迷宫中穿行的忒修斯,以方言为阿里阿德涅之线,最终抵达"格天地"的哲学境界。这种抵达不是征服,而是如老子所言"吾所以有大患者,为吾有身"的顿悟——在格阈的有限性中,反而照见了诗性的无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