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1章 粤语乡音里的春之交响
《春天嘅音响》(粤语诗)
文\/树科
热头捐开被窦嘅时候
我哋梗喺会听见细雨细风
丝丝嗦嗦,有声有色嘅呢喃……
草,佢哋嘅拔节嘅步伐嘅歌吟
笋,佢哋嘅拱土嘅冒尖嘅轰隆
叶哈花哈,上水上色,佢哋
同溪流笑得哗哗啦啦……
日头噈到处招惹大家嘅激动
燕子,麻雀,百鸟佢哋
大家嘟欢乐到跳起舞嚟
齐齐回应,温暖佢哋嘅光明……
《树科诗笺》2025.3.6.粤北韶城沙湖畔
《粤语乡音里的春之交响》
——论树科《春天嘅音响》的诗学建构
文\/阿蛋
在当代诗歌的多元谱系中,树科的《春天嘅音响》以其鲜明的粤语方言特质与灵动的春之意象,构筑起独特的诗歌美学空间。这首创作于2025年粤北韶城沙湖畔的诗作,犹如一曲乡音未改的春之交响,将岭南大地的盎然生机与方言韵律的独特魅力熔铸一炉。诗歌以细腻的笔触、鲜活的意象和浓郁的地域文化气息,打破了普通话诗歌的常规表达范式,在语言与意象的碰撞中,展现出春天的蓬勃生命力与诗人对故土的深情眷恋。
一、方言诗学:粤语词汇的独特韵味与情感张力
方言是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承载着一方水土的历史记忆与情感密码。在《春天嘅音响》中,树科大胆运用粤语词汇,构建起独特的语言场域。“热头捐开被窦”一句,“热头”指太阳,“捐开”意为钻出,“被窦”即被窝,三个粤语词汇的连用,将春日清晨太阳初升的情景生动地展现出来,充满了生活气息与童趣。这种极具画面感的表达,让读者仿佛看到太阳像个调皮的孩子,从云层中钻出来,掀开黑夜的被窝,带来光明与温暖。相较于普通话中“太阳钻出云层”的表述,粤语词汇的运用使诗歌更具地域特色与亲切感,让读者感受到浓浓的岭南风情。
“丝丝嗦嗦,有声有色嘅呢喃”,“丝丝嗦嗦”模拟细雨细风的声音,叠词的运用增强了诗歌的韵律感,同时也将风雨的轻柔细腻表现得淋漓尽致。“呢喃”一词赋予风雨以人的情感,仿佛它们在窃窃私语,诉说着春天的故事。这种拟人化的表达,结合粤语的独特发音,使诗歌充满了灵动的诗意。粤语中丰富的拟声词和形象化的词汇,为诗歌增添了独特的韵味,让读者在阅读过程中仿佛置身于岭南的春天,亲耳聆听那有声有色的呢喃。
方言的运用不仅是语言形式的创新,更是情感表达的深化。粤语作为诗人的母语,承载着他对故土的深厚情感。通过粤语词汇的运用,诗人将对家乡春天的热爱与眷恋融入字里行间,使诗歌具有强烈的情感张力。对于熟悉粤语的读者来说,这些方言词汇能唤起他们的共鸣,勾起对家乡春天的美好回忆;而对于不熟悉粤语的读者,这些陌生而新奇的词汇则如同一扇窗,让他们窥见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感受到别样的诗意。
二、意象群像:春之生命力的多维呈现
诗歌中丰富而独特的意象群,是展现春天生命力的重要载体。树科在《春天嘅音响》中,精心选取了一系列与春天相关的意象,从不同角度描绘出春天的生机与活力。“草,佢哋嘅拔节嘅步伐嘅歌吟”,将草的生长过程比作有节奏的步伐和歌吟,赋予草以动态的生命力。“拔节”一词生动地表现出草生长的迅速与力量,“歌吟”则进一步强化了草在生长过程中所蕴含的喜悦与生机。在这里,草不再是静止的植物,而是充满活力、会唱歌的生命个体,它们以自己的方式庆祝春天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