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7章 《价值的显隐辨证》(第3页)
诗歌的价值反思还具有鲜明的生态维度。"阳光雨露"这些自然馈赠本是人类生存的基础,却在现代经济核算体系中被视为"外部性"而被忽略。美国生态经济学家戴利提出"稳态经济"理论,强调自然资本的根本重要性。树科将自然元素列入"有市冇价"的范畴,实际上是对主流经济学忽视生态价值的诗意抗议。印度诗人泰戈尔曾歌颂自然的无私馈赠,树科在粤语语境中延续了这一生态诗学传统。
尤为深刻的是,诗人将"价值冇限"与"我哋嘅心地"联系起来,暗示真正的价值根源在于人的主体性。这种观点与德国哲学家舍勒的价值现象学不谋而合——价值不是事物的客观属性,而是人在情感直观中把握到的质性。粤语中"心地"一词比普通话的"心灵"更具身体感和具体性,暗示了价值感受的 embodied(具身化)特征。树科通过这一词语选择,将抽象的价值哲学锚定在了具体的生活体验中。
《价格同价值》虽然采用方言写作,探讨的却是最普遍的现代性困境;虽然形式短小,却蕴含着一整套价值形而上学。诗人通过粤语特有的表达方式和意象结构,成功地将经济概念转化为诗性智慧,为我们反思市场社会的局限性提供了宝贵的审美视角。在一切都被标价的时代,这首诗本身就是一个"有市冇价"的精神产品,它提醒我们:最珍贵的东西,往往在价格体系之外。
结语:方言诗学的超越性力量
树科的《价格同价值》展示了方言写作如何能够在地域性与普遍性之间建立起辩证联系。这首诗根植于粤语文化土壤,却结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哲学果实;它从市井生活的微观场景出发,最终抵达了对人类生存境遇的宏观思考。这种"以小见大"的诗学策略,体现了诗歌作为思想媒介的独特优势——它能够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体经验,将哲学论证转化为情感共鸣。
在更广阔的文化视野中,这首粤语诗的成功也启示我们:真正的本土性不是自我封闭的借口,而是通向普遍性的特殊路径。正如本雅明所说,翻译使语言超越自身的局限;同样,方言诗歌通过对特定生活形式的忠实呈现,反而能够揭示人类共同的生存真相。《价格同价值》中那个"讨价还价"的粤语世界,最终成为了我们所有人生活于其中的经济宇宙的缩影。
当代社会的全面商品化已经使得价格逻辑渗透到生活的每个角落,甚至情感、关系和自然都被迫进入交换领域。在这样的历史语境下,树科的《价格同价值》不啻为一声清醒的呐喊——它提醒我们记住那些永远不能被定价的事物,守护那些超越市场逻辑的价值领域。诗歌最后留下的"价值冇限"四个字,既是绝望中的希望,也是异化世界中的救赎承诺。在这个意义上,这首短小精悍的粤语诗,实际上完成了一次对抗经济霸权的文化抵抗,它以诗的方式,为无价之物重新加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