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6章 《方言诗韵中的诗意栖居》(第3页)
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在中国古典诗歌中被广泛运用,它符合人们的思维逻辑和审美习惯。例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首联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点明时间和地点,是 “起”;颔联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具体描绘山中景色,是 “承”;颈联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由景及人,使诗歌内容发生转折,是 “转”;尾联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抒发诗人的情感和志趣,是 “合”。树科在《诗歌步道》中借鉴了这种传统结构方式,并加以创新,使其更适合现代诗歌的表达需求。
四、诗歌与生活:诗意栖居的追寻
《诗歌步道》不仅仅是一首关于诗歌创作的诗,更是一首关于生活与诗意栖居的诗。诗中描绘的 “黐山黐水黐屋企” 的生活场景,“沙湖畔,韶州广场嘅歌吟” 的文化氛围,都体现了诗人对生活的热爱和对诗意栖居的追求。
德国哲学家海德格尔提出 “诗意地栖居” 的概念,他认为人应该以一种诗意的方式存在于世界上。在《诗歌步道》中,树科通过诗歌创作,将日常生活与诗歌艺术相结合,使生活充满了诗意。诗歌不再是高高在上、遥不可及的艺术形式,而是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人们在沙湖畔、韶州广场吟唱诗歌,在诗歌步道上追寻灵感,诗歌成为了他们表达情感、交流思想、感悟生活的重要方式。
这种将诗歌与生活紧密结合的创作理念,在当代诗歌创作中具有重要的意义。它打破了诗歌与生活的界限,使诗歌更加贴近现实、贴近人民。当诗歌融入生活,它就能更好地反映社会现实,表达人民的心声,从而发挥诗歌的社会功能和艺术价值。
树科的《诗歌步道》以其独特的粤语方言、丰富的意象、巧妙的结构和对诗意栖居的追寻,展现出独特的诗学魅力。它既是对传统诗歌艺术的继承,又是对现代诗歌创作的创新。在当代诗歌发展的道路上,这样的作品为我们提供了新的思考和启示,让我们看到了诗歌创作的无限可能性。它提醒我们,诗歌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只有深入生活、感悟生活,才能创作出具有生命力和感染力的诗歌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