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 作品

第362章 《反讽的利齿》

《反讽的利齿》

——论《狼同草原》中的生态寓言与语言颠覆

文/元诗

在当代粤语诗歌的版图中,树科的《狼同草原》以其简洁而锋利的反讽,构筑了一个令人不安的生态寓言。这首短诗表面上描绘草原生态的和谐图景,实则通过语言的颠覆性运作,撕开了人类中心主义温情脉脉的面纱。当诗人写下"草原度,我哋噈睇到狼嘅时候/会仲估,佢深爱呢片绿草"时,一种精心设计的认知陷阱已然展开——我们被邀请进入的并非自然主义的客观描述,而是一个充满意识形态编码的符号系统,在这里,每一种生物的情感都被赋予了可疑的人化特征。

一、生态寓言的解构:从田园牧歌到暴力真相

诗歌开篇营造的是一幅典型的田园牧歌场景:草原、狼、绿草,这些意象在传统文学中往往被赋予和谐共生的象征意义。然而树科的巧妙之处在于,他迅速颠覆了这一期待。"深爱"这个充满人性色彩的动词被强加于狼身上,立即暴露了人类将自身情感投射于自然界的荒谬。法国思想家阿尔贝·加缪在《西西弗神话》中指出:"人们总是将自己熟悉的情感强加于不理解的事物上,这是一种认知暴力。"诗中"深爱"的使用恰恰揭示了这种暴力——狼对草原的所谓"爱",不过是人类自我感动的一厢情愿。

随着诗行的推进,反讽的锋芒愈加锐利。"唔单止我哋俾佢感动/噈连羊,嘟大唱特唱《羊爱上狼》"这两句构成了全诗最具颠覆性的转折。羊作为狼的天然猎物,竟然高唱"爱"的颂歌,这种极端不协调的意象并置产生了强烈的布莱希特式"间离效果"。德国戏剧家布莱希特认为,艺术应当通过制造陌生感来打破观众的惯性思维。树科在此运用的正是这种策略——通过让羊歌颂天敌,他迫使读者质疑表面叙事背后的权力关系。值得注意的是,《羊爱上狼》这一虚拟歌曲标题,戏仿了流行文化中常见的浪漫化叙事,将自然界的捕食关系荒谬地转化为爱情故事,这种戏仿暴露了人类文化对自然暴力的系统性美化。

诗歌结尾"难怪哈,嘟见唔到羊咩啦……"以看似轻松的感叹,完成了对全诗寓言的致命一击。当读者终于意识到羊的消失意味着被狼捕食的残酷事实时,前面建构的温情叙事瞬间崩塌。这种结构安排与俄国形式主义所说的"突转"技巧不谋而合——通过延迟揭示真相,制造认知上的震撼效果。消失的羊成为诗歌中最重要的"缺席在场",它们不言而喻的命运,才是这首生态寓言要揭示的残酷真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