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 作品
第359章 《方言诗歌的符号狂欢与文化省思》
《解构与重构:论方言诗歌的符号狂欢与文化省思》
——以树科《当归噈要归嚟》为阐释中心
文/一言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言说姿态构建起地域文化的诗性结界。树科《当归噈要归嚟》以中药"当归"为符号原点,通过方言符码的多维解码,编织出一张关乎文化身份、存在困境与精神救赎的网状语义场。这种既植根于岭南文化深层结构,又直指普遍性生存焦虑的书写范式,恰如罗兰·巴特在《符号学历险》中所描述的"多声部文本",使得地域性方言突破语言牢笼,升华为具有普遍诗学价值的审美装置。
一、符码的奇幻漂移:从本草纲目到存在寓言
诗中"当归"作为核心意象,展现出符号能指与所指的奇妙裂变。在表层结构中,"当归/唔喺补药系补心"呼应李时珍《本草纲目》"当归调血,为女人要药"的记载,将本草的物质属性转化为精神疗愈的隐喻。这种转喻机制暗合维柯《新科学》中"诗性智慧"的运作规律——当诗人将自然物象赋予象征意义时,实质上是在构建认知世界的诗化模型。随着"补脑"意象的介入,传统中药的养生功能被解构为现代性生存焦虑的解药,形成物质与精神、传统与现代的张力场。
方言词汇"噈要归嚟"构成语义增殖的关键枢纽。粤语特有的爆破音"噈"(cuk1)模拟急促的归返动作,与普通话"当归"的柔婉发音形成听觉对冲。这种语音暴力美学,恰似德里达解构理论中"踪迹"(trace)的在场/缺席游戏——当标准语的正统地位遭遇方言发音的僭越,语言的等级秩序被颠覆,代之以充满地域生命力的声音诗学。诗人在"蓝海度嘅当归"中构建的海洋意象,既是对岭南临海地理的诗意回应,更暗喻全球化浪潮中文化主体的漂流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