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 作品

第358章 《当归之思与归去来辞》(第2页)

三、存在之思的中药学转译

"补脑"一节堪称全诗的认知枢纽。在人工智能时代,"补脑"已从生理需求升华为哲学命题。诗人以"蓝海度嘅当归"作喻,将知识获取的疆域拓展至传统认知边界之外。这种开拓精神与张载"为天地立心"的横渠四句形成跨时空对话,只不过树科笔下的"蓝海"更具后现代色彩——它既是地理意义上的深海探险,也是数字时代的认知疆域。

"当归,唔冇俾仔孙仲做当归"的警句,以否定句式完成存在主义的宣言。加缪在《西西弗斯神话》中探讨的"荒诞英雄",在此转化为拒绝被命运规训的当归。诗人解构了"仔孙"作为文化复制品的传统角色,将其重塑为具有主体性的"当归",这种代际关系的重构,恰如老子"六亲不和有孝慈"的逆向思维。

四、文化记忆的还乡之路

末段"华夏心海嘅当归"将全诗推向文化诗学的高潮。"心海"意象既是对庄子"心斋"的现代转译,也是对海德格尔"诗意的栖居"的东方回应。当诗人将个体生命体验植入华夏文明的长河,"当归"便超越了具体物象,成为民族集体无意识的象征符号。这种写作策略与莫言"用魔幻现实主义将高密东北乡推向世界"异曲同工,都在地方性叙事中构建普世价值。

全诗在"补"的循环结构中完成精神还乡。从补心到补脑,从个体到族群,诗人编织了一张存在之网。这种结构暗合《周易》的"无平不陂,无往不复",在看似重复的"补"中,实现海德格尔所谓的"向死而生"的超越。当归的圆形轨迹,恰似荣格心理学中的曼陀罗,在周而复始中达成心灵的完整。

五、诗学传统的创造性转化

树科此诗可视为对陶渊明《归去来兮辞》的当代重写。陶诗"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的个体呼唤,在此转化为"当归,华夏心海嘅当归"的集体叩问。诗人将隐逸诗学的自然意象置换为中药意象,这种转化不是简单的符号替换,而是整个意义系统的更新。就像王维以禅入诗创造山水诗新境,树科以药入诗开辟了新的审美维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