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 作品
第350章 《身份诗学辩证》(第2页)
二、重构之维:诗性主体的在场证明
在解构的废墟之上,诗歌悄然进行着诗性主体的重构工程。"俯瞰韶城,山水天成"的盆景制作,既是微观世界的艺术创造,也是诗人观照存在的方式。这种"缩天地于方寸"的审美实践,暗合邵雍"以物观物"的观照哲学。盆景作为"第二自然"的创造,恰如诗歌对现实世界的语言重构,在有限中抵达无限,于有形中蕴含无形。
诗中"歌仔嘟唱得几好/仲唱到几种语版"的多语种歌唱,构成了跨文化的诗学隐喻。本雅明在《译者的任务》中提出的"纯语言"概念,在此显现为方言与官话、传统与现代的对话空间。粤语诗歌特有的音韵节奏,在"几种语版"的并置中形成复调结构,使地域性语言升华为普遍性的诗性言说。这种语言的多重性,恰是诗人超越单一文化身份的精神写照。
三、本体之思:诗人何为的终极追问
诗歌的终极指向,在于对"诗人"本质的哲学思辨。"着作等身"与"唔等心"的矛盾修辞,暴露出物质生产与精神创造的永恒紧张。陶渊明"既醉之后,辄题数句自娱"的写作姿态,王维"晚年唯好静,万事不关心"的创作心境,在此获得当代性的诠释。诗人通过否定"诗人"的身份标签,实则是在现象学意义上还原诗歌创作的本真状态——写诗不是职业选择,而是存在方式的自然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