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 作品

第348章 《身份的迷雾与诗性的突围》

《身份的迷雾与诗性的突围》

——《我唔系诗人》的解构与重构

文/文言

【引言:身份的镜像迷宫】

在当代诗坛的喧嚣中,树科以一首《我唔系诗人》凿开了身份认知的混沌之境。这首以粤语为载体的自白诗,犹如一面多棱镜,将诗人身份的碎片折射出斑斓的光谱。当"老师园艺师歌手"的标签在诗行间流转,最终在"诗人"的否定中达成奇妙的自我确认,我们得以窥见现代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与突围路径。

一、解构的狂欢:身份符号的祛魅仪式

诗作开篇即以教育场景切入,在"我同学生上课/先会讲俾佢哋知"的日常叙事中,悄然埋下身份解构的伏笔。树科并未采用传统自画像式的直接陈述,而是通过三重否定句式构建起身份的迷宫:"我唔喺老师哈我唔喺园艺师我唔喺歌手?"。这种否定性陈述暗合德里达的解构主义哲学,将"教师园艺师歌手"等社会角色从本质主义的桎梏中解放,使其成为流动的能指符号。

在盆景制作的意象中,诗人以"俯瞰韶城,山水天成"的宏观视角,消解了园艺师与艺术家的界限。这里暗含东方园林美学的智慧,正如计成在《园冶》中所言:"虽由人作,宛自天开",人工与自然的二分法在诗意的观照下土崩瓦解。而"歌仔嘟唱得几好"的自我调侃,则将歌手身份解构成声音的游牧者,在"几种语版"的跨界中实现语言的狂欢。

这种解构并非简单的否定,而是如巴赫金笔下的狂欢节,在颠覆中完成价值的重构。当"着作嘟算等身"的学术成就遭遇"唔等心"的灵魂叩问,知识分子的精神困境显露无遗。这种困境恰似庄子笔下的"大瓠之用",当世俗的价值标准遭遇形而上的追问,身份的焦虑便如影随形。

二、语言的炼金术:粤语书写的诗学突围

作为一首粤语诗,《我唔系诗人》在语言维度实现了多重突破。诗中"唔喺嘟?"等方言词汇的运用,并非简单的语言游戏,而是构建起独特的诗性空间。这些词汇如同密码,解锁了普通话难以企及的语义场域,使"我不是诗人"的否定句式在音韵层面获得新的阐释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