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2章 《凝视的辩证法》
《凝视的辩证法》
——论《睇世界》中的视觉诗学与存在之思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星丛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和文化记忆占据着特殊位置。树科的《睇世界》以粤语特有的韵律和表达方式,构建了一个关于"看"的哲学寓言。这首诗表面上在描述视觉经验,实则通过"睇"这一核心动作,展开了对存在本质的深刻叩问。从"一生一世"的时间维度到"万丈云"的空间维度,从"花草木石"的具象世界到"自我"的精神镜像,诗人完成了一次视觉认知的辩证运动,最终指向了认识论与存在论的双重困境——"读咗你,未必噈识你"这一悖论式结论,暴露出语言与存在之间的永恒裂隙。
一、视觉的形而上维度:从"睇"到"存在"
诗歌开篇即以时间悖论打破常规认知:"一生一世咁长/一世一生咁短"。这种回环句式并非简单的文字游戏,而是对海德格尔"向死而生"存在论的诗意转译。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指出正是死亡的确定性使时间获得密度,而树科通过粤语特有的"咁长咁短"的感叹式表达,将这种哲学思考本土化为可感知的语言经验。"长"与"短"的辩证关系暗示着:时间的客观度量远不如主观体验重要,这为后文"睇"的主体性活动奠定了哲学基调。
诗人随即以三个"重点"构建起认知世界的三重阶梯:"读万卷书"的知性认知、"行万里路"的实践认知与"睇万丈云"的审美认知。这三者恰对应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意识发展的三个阶段:理论意识、实践意识和绝对精神。值得注意的是,诗人将"睇万丈云"置于认知序列的最高层级,暗示视觉经验能够超越文字符号的间接性(读书)和身体移动的局限性(行路),直达审美直观的本质。这种对视觉的推崇令人想起梅洛-庞蒂的知觉现象学——"视觉不是某种思维模式,而是借以获得存在之密码的通道"。
"万丈云"的意象选择尤为精妙。云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既是"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禅意符号,又是现代物理学中气象系统的科学对象。诗人通过这一意象的含混性,消解了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的认知分野,使"睇"这一动作同时具备科学观察和诗意凝视的双重属性。这种视觉的双重性在诗句"嗱,世界拿嚟睇"中得到强化——粤语"嗱"这个语气词既带有展示的意味,又隐含挑战的姿态,使"看"从被动接收转为主动占有,世界由此成为被主体意志所把握的客体。
二、视觉的辩证运动:从外物到自我的镜像历程
诗歌第二节以九个"睇"字引领的排比句构成视觉的狂欢。这种修辞策略令人想起惠特曼《自我之歌》中"我看见"的连绵铺排,但树科的独特之处在于构建了严谨的视觉辩证法:从花草树木的自然物(睇花睇草睇山水)到人工构造的文化物(睇树睇石睇房屋),从地表水系(睇溪睇河)到浩瀚海洋直至宇宙星辰(睇星睇月睇寰宇),最后回归人我关系(睇佢睇你睇自我)。这个视觉轨迹恰似黑格尔辩证法"正-反-合"的螺旋上升:从对自然的外在观察到对人文的反思理解,最终达到自我意识的觉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