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 作品

第241章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重生》

《方言的抵抗与诗意的重生》

——论树科粤语诗《话噈话初心》的在地性书写

文/元诗

在中国当代诗歌的版图中,方言写作始终是一条若隐若现的暗流,它既是对标准汉语霸权的一种抵抗,又是对日渐消失的地方性知识的一种挽留。树科的《话噈话初心》以粤语为载体,表面上戏仿《三字经》的经典句式,实则完成了一场对现代人生存困境的深刻解剖。这首诗通过"学"与"初心"的辩证关系,在音韵的跌宕与方言的质感中,构建了一个关于成长异化的寓言。当我们细读"人之初,性本善/点知三岁俾呃利是钱……"这样的诗句时,不仅能感受到粤语特有的音律之美,更能体会到一种文化记忆的复苏与当代生活的荒诞。

从形式上看,《话噈话初心》采用了中国传统蒙学经典《三字经》的起兴方式,却在后续发展中彻底颠覆了原型的教化功能。开头"人之初,性本善"直接挪用《三字经》的经典语句,制造了读者对道德训诫的阅读期待,然而紧接着的粤语表达"点知三岁俾呃利是钱"立即打破了这种期待。这种断裂感恰如本雅明所说的"震惊效果",传统道德箴言与现代生活经验之间的鸿沟被赤裸裸地暴露出来。诗句中的"呃利是钱"(骗压岁钱)这一细节,以孩童时期的天真受骗经验,解构了"性本善"的理想主义预设,为全诗奠定了一种反讽的基调。这种通过方言实现的经典解构,令人想起黄灿然在《必要的角度》中提出的观点:"方言往往能说出普通话说不出的真相"。

诗歌的第二节"细个阵,嘟想学/学嚟学去,学嘟玩咗……"通过粤语特有的副词"嘟"(都)和动词"玩咗"(白学了)的运用,刻画了童年时期学习与游戏界限模糊的状态。这里的音韵处理尤为精妙,"学"(hok6)与"咗"(zo2)在粤语中形成押韵,而"嘟"(dou1)作为声调变化又制造了韵律的波动,模拟了儿童学习时注意力不断转移的心理节奏。这种语音与语义的高度统一,体现了诗人对象声词美学潜力的深度挖掘。值得注意的是,这种方言写作策略与古代诗词中"谐音双关"的传统一脉相承,如同王士禛在《带经堂诗话》中所言:"诗中用方言俗语,必如此方妙。"树科通过粤语的音韵特质,复活了这一近乎失传的诗艺。

随着诗歌的推进,"大咗啲,心想学/身唔学,身唔喺当初……"揭示了青春期身心分裂的普遍困境。粤语中"身唔学"(身体不学习)与"身唔喺当初"(身体已不是当初)的表述,通过方言特有的否定形式"唔",强化了意识与身体之间的疏离感。这种表达方式在标准汉语中难以找到完全对应的词汇,恰恰展现了方言在表现特定生存体验时的不可替代性。钱钟书在《谈艺录》中曾指出:"俗语往往能道出雅言所不能道之境界。"树科的诗句印证了这一判断,方言在此成为解剖现代人异化状态的手术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