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 作品

第215章 《道的诗学拓扑》(第3页)

从文学史角度看,这首诗延续了岭南诗学"以俗言雅"的传统,但赋予其现代语言哲学的深度。明代陈献章的《白沙诗教》主张"以方言证道",清代屈大均的《广东新语》记录了大量粤语俗谚的哲学意味。树科的创新在于,他将这种传统置于当代解构主义的语境中,使方言不仅是承载思想的工具,更成为思想自我质疑、自我展现的场域。诗中每个粤语词汇都像一块棱镜,在折射"道"的概念时,也暴露出语言本身的光谱分裂。

《道》最终展现的,是一种基于方言音义的诗性智慧。当诗人用"路虚心冇"(路虚心无)这样的粤语句式来言说道家思想时,他实际上创造了一种"方言现象学"——通过发音时口腔的运动轨迹、气流的受阻方式、声带的振动频率,将抽象的"虚"与"无"转化为具体的身体经验。这种语言实践暗示着:也许真理从来就不是普遍性的概念,而是存在于特定发音方式中的声学事件;不是超越性的理念,而是嵌入在方言褶皱里的生活形态。

在全球化语境下,《道》的粤语写作构成了对标准汉语诗学的有益补充。它提醒我们:真正的"道",或许就藏匿在那些被标准语视为边缘的发音方式、语法结构和词汇选择中。当诗人用"呢条路,喺云度"这样充满地方特色的表达时,他不仅是在描写一条具体的路,更是在开辟一条通向语言本源的诗歌道路——这条路因为其方言之"方",反而获得了触摸"道"之"圆"的可能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