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 作品
第216章 《虚实相生处,见道之纹路》
《虚实相生处 见道之纹路》
——粤语诗《道》的哲学解构与语言突围
文/文言
引言:在方言褶皱里寻找诗性真理
树科先生的粤语长诗《道》以现代汉语诗坛罕见的哲学密度与语言张力,在粤北韶城的云影波光中构建起一座迷宫般的语义迷楼。这首植根于岭南文化土壤、以粤语思维为根系的作品,通过二十八行诗句的螺旋式递进,完成了对"道"这一古老哲学命题的现代性转译。在全球化语境下地方性知识式微的今天,《道》以其独特的语言策略与思维范式,为当代诗歌如何承续传统智慧、重构本土哲学话语提供了值得深究的范本。
一、解构与重构:道的拓扑学变奏
开篇"路唔喺道,道中有路/路外有路,路虚心冇"即以典型的道家辩证思维颠覆线性认知框架。诗人借用粤语"唔喺"(不是)的否定前缀,在"路"与"道"的语义纠缠中展开哲学思辨。这种表述暗合老子"道可道,非常道"的玄思,却以更富现代感的拓扑学意象呈现:道非静止的路径,而是包含无限可能的拓扑空间,路在道中蜿蜒又溢出道的边界,恰似莫比乌斯环的永恒循环。
第二诗节"冇有有冇,有冇冇有"将《道德经》第四章"道冲而用之或不盈,渊兮似万物之宗"的玄理转化为语言游戏。粤语特有的"冇"(无)与"有"的交替,在声韵上形成回环往复的音波,在语义层面构建起海德格尔所谓的"存在之澄明"与"存在之遮蔽"的辩证运动。这种语言操作类似于禅宗的机锋转语,在解构逻辑惯性的同时,为理解"道"的虚无本体论开辟新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