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 作品

第160章 《方言的狂欢与解构》

《方言的狂欢与解构》

——论树科粤语诗《佢》中的后现代文化政治

文/元诗

在当代汉语诗歌的版图中,粤语诗歌以其独特的语言质地和文化立场,构成了一个不可忽视的异质性存在。树科的《佢》作为一首典型的粤语实验诗,不仅延续了方言诗歌对标准语霸权的抵抗传统,更通过后现代主义的戏仿手法,完成了对当代文化现象的深度解构与重构。这首诗以"佢"(他)为焦点,编织了一张涵盖网络文化、科技崇拜与民族主义的话语网络,其语言狂欢背后隐藏着严肃的文化政治命题。

粤语作为汉语族的重要方言,其诗歌传统可追溯至唐代变文与宋代话本。明清时期,粤语木鱼书、南音等说唱文学已形成独特的美学体系。现代粤语诗歌则发轫于二十世纪中叶,至九七回归前后形成创作高峰。树科的创作显然植根于这一传统,却又突破了传统粤语诗歌的抒情范式。《佢》中"佢神?!真唔喺神哈"的开篇,立即确立了口语化、反崇高的叙述基调。这种故意降格的表达,与杜甫"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的典雅形成尖锐对比,暗示了诗歌话语权的下移。粤语特有的语气词"?"、"哈"不仅传递方言韵味,更制造了间离效果,迫使标准语读者面对语言异质性的挑战。

诗歌中"甲辰年'三大现象级'平民"的表述,暴露出当代社会对"现象级"这一网络热词的迷恋。在鲍德里亚的拟像理论视阈下,"现象级"已成为没有原型的能指,其意义在媒体重复中自我增殖。诗人通过粤语"兜底压轴"的市井表达,消解了主流媒体宏大叙事的严肃性。更值得注意的是"国运级"这一生造词,它将民族主义话语与网络用语杂交,产生荒诞的修辞效果。这种语言策略令人想起韩东《有关大雁塔》对历史符号的消解,但树科走得更远——他直接在能指层面进行戏仿,暴露当代话语中概念通货膨胀的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