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字靓仔 作品

第148章 《世俗神圣书写》

《解构与重构:论树科<我嘅快乐>中的世俗神性书写》

文/诗学观察者

在珠江泛起的晨雾中,树科的粤语诗作犹如一柄新铸的青铜剑,既镌刻着古越语的斑驳纹路,又折射出都市生活的冷冽锋芒。这首《我嘅快乐》以方言的肌理为纸本,用日常的墨迹勾勒出后现代语境下的生存寓言,在解构神圣与重构凡俗的张力间,开辟出独特的诗学疆域。

一、方言的祛魅:地域语言的诗性突围

"观音嘅微笑"作为核心意象,在粤语语境中完成双重解构。观音信仰在岭南本属民间信仰与佛教仪轨的混生体,诗人却用"嘟"这个状声词消解其庄严性——"嘟微笑咁观音嘅微笑"中,拟音词将神性降维为人际交往的默契瞬间。这种语言策略令人想起帕斯对墨西哥方言诗的论断:"在地的元音里,栖居着未被规训的真理"。

粤语特有的入声字"噈"(zuk1)在诗中高频出现,形成独特的音律矩阵。这个表示"就、即刻"的方言副词,既是对普通话线性时间观的颠覆("噈似我哋"),亦是岭南"叹茶"文化的诗学转译——在饮茶的"噈"时性中,永恒被溶解为无数当下的结晶。这种时态处理与海德格尔"向死而在"的哲学形成有趣对话:当"世界波"破网的瞬间("兜脚一球")被定格为存在论事件,足球划过空中的弧线便成为《存在与时间》的俚语注脚。

二、瞬间的圣显:日常生活的现象学切片

诗人将快乐解构为三个"简美"的日常场景:足球破网、三分投篮、灵感迸发。这种"现象学减法"暗合罗兰·巴特" punctum"理论——照片中偶然刺破平庸的细节。但树科的突破在于将刺点转化为连续的诗意流:当"举手一投"的动作被拆解为"三分得手"的物理轨迹与"心生亮丽意象"的心理弧线,运动本身的仪式性便升华为存在之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