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章 冯巩(第3页)
此外,冯巩还参与农村学校教材编撰工作,将相声艺术知识融入教材,为农村学生提供了接触和学习相声的机会。这一系列举措实现了从“舞台表演”到“文化路径”的转变,不再局限于单纯的舞台展示,而是通过教育的方式,将相声文化的种子播撒在校园,让更多的年轻人了解和喜爱相声艺术,为相声文化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四、文旅融合的创新实验
1.代言模式的范式突破
传统文旅大使的代言模式多以海报宣传为主,通过形象展示和简短的宣传语吸引游客,这种方式较为单一,缺乏深度和互动性。而冯巩采用的是“采风创作 + 在地体验”的模式,与传统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
冯巩会深入到景区进行采风创作,亲身感受当地的风土人情和文化特色。在喀什文艺采风点,他走进当地的村落、集市,与村民交流,了解他们的生活和故事。然后将这些真实的体验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中,创作出富有地方特色的作品。这种模式不仅能够更准确地传达景区的魅力,还能让游客感受到景区的真实情感和文化内涵。
相声语言在重构景区叙事方面具有独特的传播优势。冯巩可以用幽默风趣的语言讲述景区的历史、传说和故事,让游客在欢笑中记住景区的特色。比如,他可以用相声的形式介绍喀什的古城建筑、传统手工艺等,使游客更容易接受和理解。
2.情感记忆的激活策略
“景区故事相声化”是冯巩文旅融合的重要策略之一。他用快板解说历史,将景区的故事以一种生动有趣的方式呈现给游客,极大地促进了游客与景区之间的情感联结。
在某景区,游客反馈数据显示,有超过 80的游客表示通过冯巩的相声讲解,对景区的历史文化有了更深刻的理解和感受,并且对景区的印象更加深刻。这种方式让游客不再仅仅是欣赏风景,而是能够深入体验景区的文化内涵,将风景符号转化为文化记忆。
文化记忆替代风景符号的转化逻辑在于,风景是短暂的,而文化记忆是长久的。通过相声化的故事讲述,游客能够将景区的文化内涵铭记于心,形成独特的情感记忆。这种情感记忆会促使游客在未来再次前往景区,并且向他人推荐,从而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美誉度。
3.乡村美育的可持续模型
冯巩创立的村落相声课堂具有“不求出名、只传技艺”的公益定位。他致力于将相声艺术传授给乡村的孩子们,让他们在学习相声的过程中,培养艺术素养和文化自信。
在教材编写方面,冯巩注重方言保护实践。他将当地的方言融入到相声教材中,让孩子们用自己熟悉的语言学习相声,既增强了学习的趣味性,又保护了地方方言文化。
这种乡村美育模式强调文化普惠性,让乡村的孩子们也能够享受到优质的艺术教育资源。通过相声课堂,孩子们不仅学会了相声表演技巧,还培养了团队合作精神和表达能力。而且,这种模式不追求短期的名气和利益,而是着眼于长期的文化传承和人才培养,为乡村文化的振兴和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