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王树国(第3页)
2.本硕博贯通的破壁实验
福耀科技大学推行的本硕博八年连读培养体系,是一场大胆而富有创新意义的教育实验。这一体系的设计逻辑源于对传统教育模式的深刻反思和对未来人才需求的前瞻性思考。
在传统教育模式下,本科、硕士、博士阶段相对独立,学生在不同阶段需要重新适应不同的学习环境和要求,这不仅浪费了时间和精力,也不利于知识的系统积累和创新能力的培养。而福耀科技大学的八年连读体系,打破了这种阶段之间的壁垒,为学生提供了一个连贯、系统的学习路径。
该体系的课程架构更是独具特色,打破了学科壁垒。传统学科划分往往过于细化,导致学生的知识面狭窄,缺乏跨学科的思维和能力。福耀科技大学的课程设置涵盖了多个学科领域,注重学科之间的交叉融合。例如,在工程学专业的课程中,融入了生物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知识,培养学生从多个角度解决问题的能力。
此外,福耀科技大学拥有 6:1 的师生比特色。这意味着每个学生都能得到更多的关注和指导。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个性特点和兴趣爱好,制定个性化的培养方案,激发学生的学习潜力。在这种良好的师生互动环境中,学生能够更好地吸收知识,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
本硕博贯通的八年连读培养体系和打破学科壁垒的课程架构,为学生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发展空间,有望培养出一批具有跨学科知识和创新能力的复合型人才,为未来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3.教育三问的世纪拷问
王树国在 2025 搜狐科技年度论坛上提出的“教育三问”,如同一把利剑,直击中国教育的痛点,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深刻反思。
第一问:“若梁文锋选择传统学术路径,是否还能缔造这一科技成果?”梁文锋放弃读博创立 deepseek,取得了显着的科技成就。这一问揭示了中国教育“重学历轻实践”的问题。在传统教育体系中,学历晋升被视为唯一的成功标准,学生们花费大量时间在实验室和论文上,却缺乏在真实市场中验证想法的机会。真正的创新往往诞生于实战,而不是单纯的理论积累。就像大疆的创始人汪滔,他没有沿着传统学术路径发展,而是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和创新,最终将大疆打造成全球知名的无人机企业。
第二问:“那些读博士的,(有些)没有他们做得好。”这撕开了现行教育“理论与实践割裂”的痛点。在当前学术培养模式下,许多博士在封闭的研究体系中深耕,对行业趋势和市场需求缺乏敏锐的感知,难以将理论转化为实际价值。而像 deepseek 团队这样的实战派,凭借在市场竞争中积累的经验,能够快速解决技术难题。这表明教育体系中存在着“纸上谈兵”与“实战应用”的巨大鸿沟。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