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5章 去国子监报到(第2页)

对完对子,李祭酒又提议作诗。

作诗向来不是沈淮的强项。

他又不想做文抄公,所以作诗的速度远没有对对子快。

大致一刻钟左右,他才把诗写出来。

李祭酒也看出来了。

沈淮不擅写诗。

不是说他写的诗不行,而是没有他出的对子精彩。

当然,这只是一种感觉。

谢道珩却是要维护弟子的面子,“诗词不过小道,不足挂齿,师兄还是考策论吧。”

“那我便考考。”李祭酒看向沈淮,“晋武平吴以独断而克,苻坚伐晋以独断而亡;齐桓专任管仲而霸,燕哙专任子之而败,事同而功异,何也?”

这不是前几天殿试时,陛下出的策问题么?

谢道珩似笑非笑的看着李祭酒,“师兄,这次的彩头还是孤籍么?”

“孤籍难得,还是如师弟一般赠些黄白之物吧,实用。”说着,从袖中掏出两张百两银票。

沈淮眼神发亮,瞬间觉得题目不难了。

脑袋高速运转。

晋武帝司马炎平定吴国,凭借独断专行的决策而成功;前秦苻坚征伐东晋,也是独断专行,却失败了。

齐恒公称霸成功,是专任贤能管仲改革,国富民强,而燕哙重用子之却失败了,最终导致国乱身死。

同样的事情同样的方式,为何晋武帝和齐桓公成功,而苻坚和燕哙却截然相反?

此题的难点在于,需要跳出“独断决策”和“专任权臣”的常规思维,挖掘出导致不同结果的深沉因素。

比如朝代背景、君主能力、皇权制度,避免陷入‘以果导因’的片面判断,而忽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更需要结合夏朝的制度,现任皇帝的用人理念,从而强调‘独断决策’和“专用权臣”的合理边界。

破题思路在脑中形成脉络,沈淮很快就整理好腹稿。

“师伯,此题的核心在‘事同而功异’,这四件事,看似相同,实则关键点在“时”与“人”。

晋武帝能灭吴,皆因吴国政权腐朽,而晋恰好兵强马壮,且时机已成;苻坚失败,只因统治的北方未稳,他便急于出兵,不占天时。

齐桓公重用管仲,因知其贤才且能制其权,故成霸业;燕哙重用子之,却被‘禅让’虚名迷惑而将实权交出去,导致国乱。

在晚辈看来,事情成败,不能以‘独断决策’’或“专任权臣”来定论,需国君明于“时势”,审于“人谋”,方能通途而殊功。”

李祭酒听言,只是轻轻点了下头,没说好也没说不好,而是继续提问,“《尚书》云‘功崇惟志,业广惟勤’,实则欲化宏图为实景,必不驰空想、不骛虚声。

沈师侄怎么看?”

咦?

这个问题,怎么这么耳熟呢?

沈淮想了想,很快发现类似问题,以前在县学上课的时候,李教谕曾给他们讲过,夏朝官吏尚实务之风。

朝廷不养闲人,更不会养无能之辈。

强调务实精神。

“师伯,我朝官吏尚实务之风,不骛虚言,不废实事。《尚书》之言如耕稼之道。

晚辈出身农家,知晓粮谷满仓非空想可得,需春播、夏治、汗浸垄亩之辛劳方有秋之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