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乡试第三场(第2页)
这个运作机制,始于战国时期,汉朝推广。
义仓始于前朝‘大梁’,到了‘大夏’广为使用。
主要在地方建储备仓,由地方官府管理,遇到天灾时,可开仓赈济,相对灵活。
了解这两种做法不同之后,还要分析两者的利弊,再结合现在的情况,给出合理且可操作性的对策。
策论的答题方式,沈淮早就了熟于心。
但想要写出让人拍案叫绝的文章来,不容易。
需要仔细、反复的琢磨。
沈淮足足想了半个时辰,才把思路捋清楚,下笔之后,灵感如江水奔腾而来,越写越顺。
写完经济策问题,还有水利、教育方面的策问题目。
沈淮根本不敢停下来休息,就是吃饭,脑子也在思考,即便太阳西晒,脑门热得快要冒烟,都没能干扰到他。
此时的他,忘却空气的闷热,阳光的暴烈、湿透的衣裳,心里眼里只有答题。
写完最后一道题时,沈淮才惊觉自己没吃晚饭。
匆匆将稀粥喝了,又马不停蹄的检查答卷,一字一句,仔仔细细的看着,生怕错漏,功亏一篑。
这次的答卷,他检查了两次,确定无误后才收进考篮。
终于可以休息了。
沈淮没形象的靠在墙上,两只眼睛无神的看着天空。
今天正好是八月十五。
月亮很亮,很圆,甚至还能看到里面的‘桂树’。
好累。
沈淮揉了揉发胀的太阳穴,又闭了闭酸胀的眼睛,还是感觉不舒服,最后索性闭上眼睛‘躺平’。
睡过去的时候,巡逻士兵正好经过。
看见沈淮睡着了的画面,已经见怪不怪了,反而还觉得沈淮比其他考生厉害。
毕竟其他人,还在奋笔疾书呢。
沈淮更不知道,在他睡着的时候,有很多人通宵达旦的写题。
策论的变态就在于:懂就懂,不懂就真的没法写。
考场规矩又严:不能胡编乱造。
一旦被考官看见,直接挂蛋。
没人敢冒这个风险,所以只能在分析、论证上下功夫,凑足数字。
当梆子声再次响起的时候,沈淮立马交卷。
他也是第一个出‘龙门’的人。
回到小院,立即洗澡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