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1章 乡试第三场

连考两场,无论是体力还是精神,都很疲倦。 沈淮倒头就睡。

可惜,下半夜醒来后便一直没睡意。

夜深人静 的,思维很容易散发。

他真心觉得,科举不易。

扛过了十年寒窗,扛过了县试院试,到了乡试才发现,童生试不过是开胃小菜。

每往上通一关,难度也随之往上增长。

接触的人,也越不纯粹。

大家为了名和利,可以不择手段。

沈淮也知道,这才刚刚开始,他接触到的、看到的也只是冰山一角,后面还有想象不到的困难等着他。

但他坚信,自己一定能闯出去。

天色渐渐亮了。

考场的梆子声响起。

很快有收卷官过来收卷。

沈淮第一时间交卷,拿上‘出门竹签’去排队,一出‘龙门’直奔小院洗澡,然后闷头大睡。

不止沈淮觉得累,其他人也是疲累不堪。

考棚狭窄闷热,大家都能忍,难熬的是晚上,很多人都没睡好,导致第二天答题的时候,精气神很颓。

多多少少有点影响发挥。

第一场还好,到了第二场,中暑的人数多达十几个。

林致远和陶行简几人,回到小院的时候,脚步虚浮,整个人好像快被掏空了一般。

大家碰了面,也只是点个头,压根没力气说话。

沈淮草草吃了几口饭食,就补觉去了。

第三场考的是经史、策问,也是难度最大、分数占比最高的一场,必须重视。

因为拉开差距的,也是第三场。

试卷一发,沈淮立马阅题。

题量减少了,只有五道。

但是难度直接飙升。

比如这道经济策问题是这样的:

《汉书·食货志》载“籴甚贵,伤民;甚贱,伤农。民伤则离散,农伤则国贫”,当今谷价时有起伏,于民生国计影响颇大。

试结合前朝常平法、义仓等制度,阐述如何平衡谷价,以保农安民,促进经济稳定?

这道题的难点,在于考生是否“通经至用”。

里面涉及历史经济知识。

常平法的核心是市场调控。

官府在风调雨顺、粮价稳定的时候,收购储备粮食,然后在灾年的时候抛售,通过‘收散以时’调节市场价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