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2章 卧龙登门,风云暗涌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的深秋,柴桑的清晨带着刺骨的寒意。
薄雾尚未完全散去,如同轻纱般笼罩着这座江东重镇,也似乎预示着即将到来的、足以改变天下格局的风云变幻。
我立于馆驿的窗前,目送着诸葛亮的身影消失在长街的尽头。
他依旧是一袭素雅的儒袍,羽扇轻摇,步履从容,仿佛不是去闯那龙潭虎穴,而是去赴一场寻常的文会。
但我深知,他那平静外表下,肩负的是何等沉重的使命,即将面对的,又是何等精明强悍的对手。
今日,孔明将要登门拜访江东大都督,周瑜,周公瑾。
按照我们昨夜最终敲定的计策,孔明此行,肩负着“智激”周瑜的重任。
这步棋,险峻异常,却又是在当前局势下,最有可能迅速打破僵局,促使孙刘联盟最终形成的关键一步。
我轻轻摩挲着窗棂上冰冷的木纹,脑中飞速运转,推演着各种可能性。
周瑜此人,我在抵达柴桑之前,便已通过玄镜台的情报,结合脑中历史片段和这些时日的观察,有了一个相对清晰的轮廓。
年少成名,与孙策并称“江东双璧”,文武全才,雅量高致,却又心高气傲,极重名誉,对江东基业更是忠心耿耿,视若性命。
这样的人,寻常的说辞难以打动,唯有触及其最敏感的神经,方能激起强烈的反应。
孔明的策略,便是要利用曹操修建铜雀台,以及那虚虚实实的“揽二乔于东南兮,乐朝夕之与共”的传言(不论真假,只要能激起周瑜的怒火便足够),来点燃这把火。
这无疑是一步险棋,如同在悬崖边上跳舞。
激得太过,可能让周瑜恼羞成怒,适得其反;
激得不够,则难以撼动他那深沉的城府。
其中的分寸拿捏,全赖孔明的临场应变和口才。
我的手指无意识地敲击着窗沿,目光穿透薄雾,仿佛能看到那座戒备森严的都督府邸。
我的任务,与孔明不同。
他是台前的表演者,负责点燃引线;
而我,则是幕后的操盘手,需要时刻监控局势,分析反馈,并准备好在必要时,从另一个角度切入,施加影响。
玄镜台布设在柴桑的初步网络,此刻已经悄然运转起来。
我并不需要,也不可能直接窃听到周瑜府内的谈话
——那太过冒险,也容易暴露。我所需要的,是关键节点的信息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