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8章 庐江观星,深层剖析(第2页)
而乌林,根据玄镜台的标注,似乎是曹军囤积粮草和战船的主要基地之一。
我那模糊的记忆碎片再次浮现——火烧乌林?火烧赤壁?似乎都与火有关。
接着,我将目光转向江东。
孙权年少英主,坐断东南,并非怯懦之辈。
他之所以犹豫,并非畏惧曹操,而是在权衡利弊。
战,则胜负难料,一旦失败,江东基业可能毁于一旦;
降,则可保全宗庙富贵,但必将仰人鼻息,雄心难展。
他需要一个足够有说服力的理由,一个能让他看到胜算的理由,来压倒那些主降派元老重臣的“持重之言”。
周瑜,这位江东的擎天玉柱,年轻有为,才智卓绝,更是坚定的主战派。
但他同样需要考虑现实。
江东水师虽精锐,但总兵力与曹军相比,仍处于绝对劣势。
如何在兵力悬殊的情况下取胜?
这是他必须解答的难题。白日里他虽未明确表态,但我能感受到他眼神深处的锐利与战意。
他需要的,可能不是劝说,而是具体的破敌之策,以及来自盟友(刘备军)的有效支持。
我提供给鲁肃的情报,正是为了解决孙权和周瑜的“疑虑”和“需求”。
揭示曹军的“虚弱”本质,可以增强他们的信心;
指出粮道和水师的破绽,则暗示了克敌制胜的可能性。
那么,刘备军,或者说,我们这支寄人篱下的残兵败将,在这场大战中又能扮演什么角色?
硬碰硬,无异于以卵击石。
但我们的存在本身,就是对曹操的一种牵制。
只要我们还活跃在江夏一带,曹操就必须分出兵力来防备侧翼。
我们可以袭扰他的后方,威胁他的补给线,配合江东水师的正面作战。
甚至,在关键时刻,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我的手指,最终停留在“华容道”附近。
这个地名,在我模糊的记忆中似乎与曹操败退有关。
如果赤壁之战真的以曹操大败告终,那么这条连接江陵与中原的陆路通道,将是曹军残部逃窜的必经之路之一。
在这里设伏,或许能……不,现在想这些还太早。
当前的重点,是如何确保孙刘联盟能够达成,并且朝着最有利于我们的方向发展。
火攻,这个在我脑海中盘旋不去的念头,越来越清晰。长江之上,秋冬之际,多西北风。
但历史上的赤壁之战,似乎是借助了一场东南风?
这是天意,还是……可以预测的?
玄镜台中,有墨家传人擅长观察天象、物候,或许可以对短期的风向变化做出更精准的预测?
这需要立刻传讯给元直,让他那边加强这方面的观察和记录。
如果风向可期,那么火攻的载体和引火物就成了关键。
历史记忆中,似乎是老将黄盖献了苦肉计,驾驶装满引火物的战船,诈降冲入曹军船阵?
这个计策可行性很高,但需要周瑜和黄盖的绝对信任与配合。
而引火物……
我从随身的行囊中,取出一个小小的油布包。
里面并非什么惊世骇俗的神器,只是一些经过特殊处理的硫磺、硝石粉末,以及几块浸泡过特殊油脂(比如桐油混合其他易燃物)的木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