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岩羚羊的梦月琴 作品

第446章 沙漠绿洲,国际典范(第2页)

“我们发现,在光伏板遮蔽下,地表温度下降约5c,蒸发量减少40%。这种微气候反而更适合一些耐旱牧草的生长。”他顿了顿,补充道,“而且,我们正在尝试一种‘板上发电、板下养殖’的新模式。”

说话间,电瓶车停在一排光伏板围栏前。几名工人正打开栅栏门,几只毛色发亮的绵羊缓缓踱步而出,在光伏板下低头啃食青草。

“这是我们与本地牧场合作的试点项目。”林海阳介绍道,“羊群以光伏板下自然生长的牧草为食,既降低了维护成本,又增加了农民收入。”

外国专家们纷纷拿出相机拍照,有人弯腰捡起一片草叶,好奇地问:“这草叫什么名字?”

“它叫‘沙苜’,是我们联合金城大学团队培育出的一种新型耐旱品种。”林海阳回答,“它的根系发达,能在贫瘠土壤中存活。”

这句话刚落,那位专家眼中闪过一丝惊讶,似乎意识到了什么。

接下来的站点,是设在边缘地带的一块实验田。这里种植的是由高校科研团队主导的“沙漠土壤改良剂”试验作物。

由于距离主展区较远,几位年长的代表有些疲惫,面露迟疑。林海阳察觉后,立即安排播放了一段由小奕策划制作的宣传片《从荒漠到绿洲》,画面上,一望无际的黄沙渐渐被绿色覆盖,孩子们在光伏板下奔跑,老人在树荫下乘凉。

“这是真实场景吗?”一名女代表轻声问道。

“是的。”林海阳答道,“这些影像全部来自我们日常记录,你们所看到的每一棵树、每一块草地,都是我们亲手种下的。”

电瓶车最终停在实验田边,方子敬早已等候在此。她身穿白色实验服,神情专注而自信,手中拿着几份样品。

“这是我们研发的土壤改良剂。”她一边说,一边将样品递给代表们,“它能有效提升沙土的保水性和肥力,适用于多种干旱地区。”

一名来自中东的专家接过样品仔细端详,随后点头表示赞赏:“如果我们国家也能推广这样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