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5章 陆则衍的“视频助攻”·罕见病的影像对比(第2页)
“这是干预一周后的对比,”苏怀瑾的声音里添了些温度,“他已经能喝少量小米粥,不用再插胃管了。”
皮埃尔教授皱着眉,指尖在笔记本上快速记录,忽然抬头问:“这只是短期改善。神经退行性疾病的核心是神经元损伤,一周的变化能说明什么?长期跟踪数据有吗?”
“有的。”苏怀瑾微笑着抬手,示意技术人员接通视频连线。屏幕右侧突然弹出一个小窗口,陆则衍的脸出现在里面——他穿着白大褂,背景是中心病房的走廊,能隐约看到病房门玻璃后,有人正用小勺子给床上的人喂东西。
“抱歉各位,我现在在中心病房,”陆则衍的声音透过音响传来,清晰又沉稳,他手里拿着一叠检测报告,镜头立刻给到报告首页,“这是老顾的三个月跟踪数据。”
特写镜头里,数据表格看得一清二楚:“自主进食能力:从‘完全依赖鼻饲’恢复至‘可自主进食半流质(小米粥、鸡蛋羹)’;立位血压波动:从最初的40hg(体位性低血压)缩小至15hg;6分钟步行距离:从0米(需卧床)提升至10米(家人搀扶下);体重:较干预前增加3公斤。”
陆则衍翻到下一页,调出神经电生理检查图,指着其中一段波形:“这是自主神经功能评分,干预前28分(重度异常),现在16分(中度异常)。中医说的‘气机调畅’,在西医视角里,就是自主神经功能的改善——比如他现在早上起床,血压不会像以前那样‘断崖式下跌’,这就是‘气机’稳住了的实证。”
台下的皮埃尔教授身体微微前倾,手指在桌上轻轻点着,和旁边的助手低声交流着什么。艾伦教授则在笔记本上画了个简易的对比图,把“附子理中汤”和“自主神经功能”用箭头连在了一起。
论坛主席拿起话筒,看向屏幕里的陆则衍:“陆医生,能否具体说说——这种干预的关键是什么?是中药的单独作用,还是综合管理的效果?”
陆则衍的目光扫过病房门,里面传来老顾模糊的说话声,他嘴角不自觉地弯了弯,再开口时语气更生动了些:“是‘协同’。中药像给身体‘加油’——附子理中汤温阳健脾,解决‘寒湿困脾’的体质根本问题,让他有气力吞咽;西药像‘踩刹车’——我们把降压药换成缓释剂型,避免血压波动太剧烈,让他敢起身;环境和心理干预像‘清理路况’——病房湿度控制在50%,避免寒湿加重;家人每天陪他读报纸,让他有盼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