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耳的兔子 作品
第332章 演讲稿的打磨·中西医的共通点(第2页)
原来从那时起,他们就在下意识地找中西医的共通点,找能让两者对话的语言。不是谁说服谁,而是像两条溪流,在某个转角处发现彼此流向同一个方向。
“案例部分要突出‘协同’,不能只讲中医方案。”陆则衍翻到老顾的病例描述,用荧光笔在“附子理中汤干预”几个字上画了道亮黄的线,在空白处写:“需补充:同步调整降压药剂型为缓释片+每日三次起立训练(每次1分钟)+卧室湿度控制在50%(用除湿机)”。
他的笔尖在“医学目标”四个字下重重画了条线,抬眼时镜片后的目光格外认真:“要写清楚‘中药温阳散寒解决体质问题+西医精准干预规避风险+环境调整减少诱因’的联合作用。老顾能重新自己吃饭,不是单靠附子理中汤,也不是单靠降压药——是中药让他的脾胃有了‘动力’,西药让他站起来时不头晕,湿度合适的卧室让他夜里不咳嗽,这三者凑在一起才成。”
他顿了顿,指尖轻轻敲了敲纸页:“这才是我们中心最核心的价值——不是中医替代西医,也不是西医覆盖中医,是1+1>2的融合。就像老顾自己说的,‘中药让我有力气吃饭,西药让我敢站起来吃饭’,他比我们说得更明白。”
苏怀瑾看着他标注的地方,忽然注意到他在“西医”和“中医”两个词旁,都画了个小小的箭头,最终指向同一个词:“患者”。心里像被什么东西轻轻撞了下——所谓“用现代语言讲中医”,从来不是用西医的尺子丈量中医的长短,也不是用中医的框架否定西医的价值,而是找到两者对话的共同根基:对生命的尊重,对健康的追求。
就像老顾的治疗,中医说的“温阳健脾”和西医说的“改善自主神经功能”,最终都指向“让他能自己端起碗、自己咽下粥”这个最简单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