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2章 就想来礼部做事,顺便瞧瞧那位胡大人(第3页)
至少,他们年轻时未必能做到这一点。
显然,李道济在门外已经从小吏那里了解过规矩,进来后立刻恭敬地行礼并报出姓名:“学生李道济拜见诸位大人!”
从他的衣着可以看出家境优渥,否则不会如此盛装前来。
而且在众多官员面前能够清晰表达自己,也让人对他有了更多好感。
然而,礼部官员并未流露太多情绪,而是依照胡老爷事先制定的规则依次提问。
这些问题并不复杂,都是礼部日常工作可能涉及的内容。
这也是为了亲自检验这名考生的应对能力。
不得不说,能走到这里并通过数千名考生的笔试筛选,此人必然具备一定实力。
尽管回答中偶有失误,但相较于那些毫无头绪的书生,他已经优秀得多。
至少,这些未来可能成为他上司的官员们,已经开始认可他的表现。
很快,大部分问题都已结束,只剩最后一个问题:“你为何选择报考礼部?”
这个问题看似简单,实则暗藏玄机。
当初胡老爷执意加入此题时便有所考虑。
这题并没有标准答案,但可以从考生的回答中判断其为人。
若是直接歌功颂德,自然显得志向远大、手段出众。
这样的考生虽不会被官员轻视,甚至可能获得较高评价,但长期共事时,难免会让人多一分戒备。
若回答得过于朴实,不仅不会加分,反而等入了礼部后,恐怕连日常事务都忙不过来。
然而,名叫李道济的考生一开口,便让所有人震惊。
“我是之前恩科落榜的考生,得知消息后,其他衙门没考虑,只想来礼部!”
“并非为别的,只是我也想尝试点评试卷的感受!”
“只有礼部有这样的机会,所以我来了!”
听着这番话,礼部官员们哑口无言,心中堵得慌。
接着,第二位考生回答得同样流利,专业能力毋庸置疑,直接胜任礼部工作不成问题。
但在最后一个问题——为何报考礼部时,他的回答更显怪异。
“其实我没什么特别目的,就想来礼部做事,顺便瞧瞧那位胡大人。
”
“我只是好奇,去年科举把我折腾得半死的胡大人是不是真有三头六臂。
”
“日后也好当面请教!”
听到这咬牙切齿的话语,官员们陷入沉寂。
---
有时候,世界之大,真是无奇不有。
即便朱元璋见多识广,听到考生的话还是忍不住喷茶。
只是随即,他哭笑不得。
这个惟庸在士林中到底有多不受待见?
竟然连续两位考生都冲着他而来,满心怨气溢于言表。
要知道,这只是万千考生中的两个罢了。
有更多的人,不是没达到标准,就是达到了也没胆量像胡惟庸这样直接去礼部。
从这一点就可以看出,胡惟庸究竟惹了多少怨恨。
朱元璋想到这里,即使再沉稳,也不由得心生寒意。
他虽不在意名声,却不想让读书人对他群起而攻之。
要知道,这些人都握着笔杆子,随便写些什么就能流传后世。
万一他们添油加醋、夸大其词的东西成了定论,那后果不堪设想。
朱元璋一想到这里就觉得头疼。
然而,转念一想,他也佩服胡惟庸的豁达,能如此淡然面对外界的非议。
这样的女婿,确实让人安心不少。
想到这儿,他心情平复下来,不再纠结刚才考生的话,安心等待第三位考生的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