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 作品
第333章 底肥叶茂(第2页)
二、命如粮食:前种是因,后得是果
种粮的规律最是直白:春不播,秋必荒;种稗子,收不了稻;播了种,还得除草、施肥、防涝,少一步都可能减收。“命如粮食”,说的正是因果的“实在性”与“过程性”——没有凭空掉下来的“命”,所有“所得”都是“前种”的显化,所有“未得”都藏着“未种”的疏忽。
有人说“命运不公平”,却忘了“种”的差异:他抱怨“收获少”,却没见别人春耕时冒雨插秧;他羡慕“果实丰”,却不愿忍受盛夏除草的闷热。粮食的“前种后得”从不含糊:种时偷的懒,收时会加倍还;种时用的心,收时会加倍偿。人生的“因果”也是如此:今日的学识,是昨日寒窗苦读的“种”;明日的成就,是今日点滴积累的“种”;甚至性格里的坚韧,也是无数次咬牙坚持种下的“因”。
更关键的是,种粮从不是“一次性付出”:今年种了稻,明年若不重新播种,土地也会荒芜。命运的“前种后得”亦然——没有一劳永逸的“命”,只有持续耕耘的“生”。就像老农年年播种,人也要在岁月里不断“补种”:补“善因”(待人真诚),补“智因”(持续学习),补“勇因”(直面挑战),唯有“常种常新”,才能“常收常丰”。
三、草木与粮食:生存的“平衡智慧”
草木懂“顺势”:风来时弯弯腰,雨来时舒展叶,不与天地较劲;粮食懂“等待”:春种后需经夏长,才得秋收,不急于求成。这两种“懂”,合起来是生存的大智慧——既承认“外在的限制”(地有肥瘦,时有时序),也保持“内在的主动”(扎根生长,按时播种),不偏执于“我要怎样”,只专注于“我能怎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