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吃燕麦麸皮的念儿 作品

第195章 开源古义(第3页)

清道光三年,晋商雷履泰创办日升昌票号,首创“异地汇兑”,每汇千两收手续费五两,“岁入百万两”,光绪年间分号达47处,形成全国金融网络。晋商先办“账局”放贷,后发展为票号,乾隆年间平遥账局“资本五十万两,岁息十五万两”,光绪间承汇京饷,“每万两收汇费百两”。隆庆元年开放月港,“准贩东西二洋”,商民出海领“船引”,每引税银三两,据《东西洋考》,月港“岁入税银二万两”,万历年间增至二万九千两,中国生丝、瓷器通过马尼拉大帆船输往美洲,换回白银,“自大帆船贸易兴,白银输入中国者,年均达二百万两”。

六、典籍义理:开源与节流的辩证体系

荀子在《富国》中提出“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唐杨倞注:“源谓农桑,流谓末作”,强调开源需重本业,节流需抑末作,核心在“上下俱富”:“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反对政府过度开源伤民。《盐铁论》中贤良文学批评桑弘羊盐铁官营“与民争利。散敦厚之朴,成贪鄙之化”,主张“开源在民,不在官”;桑弘羊则反驳“山海之利,广泽之畜,天下之藏也,皆宜属少府”,揭示开源需平衡国家与民间。黄宗羲在《明夷待访录》中批判“废金银”,主张“工商皆本”:“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突破传统开源观。

七、总结:古代开源的核心要义

古代开源以实体生产为根本,从周秦垦荒到明清矿业,皆围绕“可计量的实物产出”。技术与制度是开源的两大路径,如李悝混种技术、刘晏榷盐法。古人强调“源流相济”,如《管子·八观》“国侈则用费,用费则民贫”,宋代交子因“钞本充足”而流通,明清票号因“资本实足”而兴盛。开源从周秦“重农单源”发展至明清“多元复合”,反映商品经济演进。其终极目的在“养民”,如《尚书·大禹谟》“政在养民”,开源的根本是“民足则国富”,而非政府聚敛。

从三代井田到明清票号,“开源”的本质始终是“寻万物可生财之根本,以技、以制、以时开拓之,使财货如江河有源,长流不息”。此义虽与现代“开源”名同实异,却同循“溯本求源”之理,为理解传统经济智慧提供镜鉴。

喜欢杂论对话请大家收藏:()杂论对话书海阁小说网更新速度全网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