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5章 开源古义(第2页)
齐国管仲推行“官山海”,国家垄断盐铁资源:“盐者,国之大宝也”,“今铁官之数曰:一女必有一针一刀”。设盐官管理煮盐,铁官督造农具,允许民间生产,政府抽十分之一税。《史记·货殖列传》载“齐冠带衣履天下”,因纺织业兴盛,临淄成为商业中心,市税占财政收入三成以上。
三、汉唐盛世:从资源垄断到流通革新的开源进阶
汉武帝时期,桑弘羊推行盐铁官营:盐务“募民自备经费,煮盐予用,官与牢盆”,铁业“非县官所卖,不得私铸铁器煮盐”。据《盐铁论·本议》,此政策使“一岁之中,太仓、甘泉仓满,边余谷”,国家财政从“府库并虚”转为“民不益赋而天下用饶”。同时创“均输法”与“平准法”,由均输官统一采购、运输货物,“贵则卖之,贱则买之”,政府通过调控流通获取差价,实现“以流通开源”。
唐肃宗时,刘晏改革盐法,罢除官运官卖,改为“官收盐户之盐,转卖于商人,任其所之”。商人纳钱购“盐引”自由运销,政府设十三巡院稽查私盐。改革前“盐利岁才四十万缗”,后“岁入六百万缗,超过租庸调之半”,《旧唐书》赞其“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刘晏提出“因民所急而税之,则国用足”,盐为民生必需品,“寓税于价”,使“天下之赋,盐利居半,宫闱服御、军饷、百官俸禄皆仰给焉”,开创“以民生必需品为税基”的开源新径。
这章没有结束,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唐代设市舶使管理海外贸易,规定“蕃商货物至港,先赴市舶司呈报,抽解十分之一”,精贵物品“官市其半”。阿拉伯商人苏莱曼在《中国印度见闻录》中记载,广州“仅胡椒一项,每日进城就有上千袋”,市舶收入“岁得缗钱数十万”。更通过朝贡贸易“厚往薄来”,如大食国进贡狮子,唐回赐丝绸万匹,以贸易开源换取政治认同。 四、宋元变革:金融创新与商业革命的开源突破
北宋初年,蜀地“铁钱重,不便贸易”,十六家富商“连保作交子”,用楮纸印造,每贯收30文手续费,“岁获钱百缗”,此为“以信用工具开源”。天圣元年政府收归官办,设“交子务”,规定“以铁钱为钞本,每界交子备本钱三十六万缗”,每三年换界一次。《宋史·食货志》载,交子流通后“蜀商货殖倍旧”,政府通过发行交子获取“铸币税”,如“大观中,交子改钱引,每贯收纸墨费三十文”。
王安石推行市易法,“置市易务,出钱收购滞销货物,市场短缺时卖出”,商人可赊购货物,年息二分,据《宋会要辑稿》,市易务“岁收息钱百余万缗”;青苗法规定“诸路常平、广惠仓,岁出粟贷与民户,出息二分”,熙宁六年青苗息钱达三百万贯,然因地方官强制摊派,反成扰民之源。元代设工部与将作院管理官营手工业,全国设织染局21处,工匠4000余户,“岁织段匹十万匹”,官营矿业“岁入金1.9万两,银6万两”,两淮盐司“岁办盐300万引,每引价银10两”,盐利占财政收入一半以上。
五、明清商帮:技术、金融与全球化的开源巅峰
明万历年间,徽商吴养春发明“日晒制盐法”,改煎煮为日光蒸发,省柴薪六成,所产“吴字盐”“色白粒大,价高普通盐二成”,控制两淮盐引60%份额,此为“以技术创新开源”。徽商在茶叶经营中首创“字号”品牌,如“胡开文”茶号所产红茶“每斤售银一两,较他茶倍之”,通过“产地+工艺”双品牌策略实现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