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无风险食利论(第2页)
对话二:古今实证:无风险食利的案例考
陈博士说:"希望听听本土的典型案例。"
李博士展开《汉书·食货志》道:"耿寿昌设立的常平仓,'命令边郡都修筑粮仓,谷价低时加价买入,谷价高时减价卖出',收取的利息不超过三分,这是官府无风险食利的开端。宋神宗推行市易法,商人向市易务贷款,以田宅作为抵押,年息二分,如同鱼儿在池中安稳游动。"
张博士捧出盐引道:"明代的开中盐法,商人向边境输送粮食,获得盐引进行贩卖,官商分利,百年间从未差错。我家收藏的万历盐引,当年输送千石粮食,获得百引盐的贩卖权,每年得到三分利息,可购置十亩良田。"
陈博士出示国债凭证说:"如今购买国债非常便捷。去年我购买了五年期的十两黄金国债,年息三分五厘,每年获得三钱五厘的利息,恰好作为束修之资。听说岭南有位老翁,用国债的利息设立义学,培育后进,这正是《礼记》中'老有所终'的实践。"
李博士展开威尼斯档案道:"12世纪威尼斯的'公债'(prestiti),以海关收入作为抵押,市民购买公债如同购置磐石。其账簿记载,1171年公债持有人每年获得五分利息,可购买百磅胡椒。"
张博士赞叹道:"罗马的'维斯塔贞女基金',以神庙资产作为抵押,贷款取息,千年不坠。如今的德国国债,信用评级AAA,购买者称'安枕无忧'。昨天阅读伦敦公报,英国国债自1694年发行以来,至今本息从未爽约,这与《商君书》中'利出一孔'的功效相同。"
李博士指着《泰晤士报》说:"美国1933年推行《农业调整法》,设立农产品信贷公司,丰年储备粮食,灾年抛售,其制度与我国常平仓如出一辙。如今的日本邮政储蓄,吸纳民间资金购买国债,每年获得二分利息,成为养老的基础。"
对话三:传家之道:无风险食利的传承智慧
陈博士问:"如何用无风险食利来传家?"
张博士展开家谱道:"我家传有三策:一是购置国债,如同汉代常平仓,永远不会亏损;二是存大额存单,如同晋商的票号,可转让应急;三是保留货币基金,如同唐代柜坊,随用随取。去年修建祠堂,将存单转让给邻居,一天就获得资金,利息损失甚微。"
李博士补充道:"宋代的'族学田',用租息资助学业,这是无风险食利传家的典范。我为孙辈购置'教育金国债',每年投入二十两黄金,十八年后,本息足以供其就读太学。听说徽州有家族,用祠堂公田的租息设立义庄,绵延十世,这正是《诗经》中'诒厥孙谋'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