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1章 无风险食利论
序章·太学论古
中秋时节,太学里的银杏叶铺满石阶。三位国子博士在彝伦堂相聚,见一名监生的算筹不慎落在《食货志》上,恰好盖住了耿寿昌的传记。陈博士轻抚书卷叹息道:"古代贤者设立常平仓,谷价低时买入、高时卖出,收取不超过三分的利息,这是无风险食利的源头。如今世风日下,学子多追求投机暴利,但真正能守住如磐石般稳固收益的人又有多少?"
李博士展开罗马《十二铜表法》的残片笑道:"您难道没听说过《十二铜表法》中记载的公债制度吗?罗马市民购买公债如同购置磐石,与我国汉代的常平仓制度不谋而合。最近翻阅威尼斯档案,发现其12世纪的'康曼达契约',资本方坐收三成利润,百年间从未爽约。"
张博士指着檐下的铁钱柜说:"我曾见过北宋宣和年间的交子印版,每发行一贯交子,就储备三百文铁钱作为钞本。如今的黄金etf,每单位对应一定盎司的黄金,不正是古法的延续吗?"三人相视,随即落座论道。
对话一:磐石之基:无风险食利的本源
陈博士问:"《老子》说'重为轻根',食利的'重',根基究竟在哪里?"
李博士轻抚书卷回答:"其根基有三:一是国家信用,如汉代常平仓有太仓的官方印信,如今的国债则有财政部的印章;二是实物锚定,宋代交子以铁钱作为钞本,如今的黄金etf以盎司黄金作为实物支撑;三是法律保障,罗马的'森普罗尼法'明确公债细则,如今的《证券法》也详细记载本息条款。"
张博士点头道:"我家乡有位老官吏,收藏着康熙年间的官票,背面刻有'以户部库银为备'的字样,至今仍可兑换。去年西安有位李老太太购买了二十两黄金的国债,年息三分四厘,到期后本息累计达二十二两七钱,她的女儿用这些利息作为资金游历太学,这正是三大根基的验证。"
李博士展开算筹说:"汉代的算缗、唐代的柜坊,都深谙复利的道理。我在辛卯年购买了十两黄金的国债,年息三分六厘,到辛丑年时,本息已累计达十三两六钱。这难道不是《战国策》中'千金之资,坐收十倍'的微小验证吗?"
张博士指向太学里的古槐:"这棵树种植于洪武年间,起初只有手指粗细,如今已能遮蔽阳光。我的曾祖父在乾隆年间存入百两白银,定期存放百年,本息竟能购置千亩良田。如今江南有士人给儿子购置'教育金国债',每年投入二十两黄金,十八年后本息足以供孩子就读太学,这就是复利的功效。"
李博士翻阅西洋账本补充道:"荷兰17世纪的'统一公债',以东印度公司的红利作为保障,持有者每年获得三分利息,百年后本息可购买阿姆斯特丹的运河屋。这与《管子》中'时断则循,智断则备'的思想不谋而合。"